Thursday, February 26, 2009

Facebook踢人記

先看看以下的圖片:



這幅就是近來在Facebook非常流行的「踢人圖」(我姑且將「Tag」譯為「踢」,我認為此字很生動地形容這個動作!)。

遊戲玩法是從自己的Facebook朋友名單中選擇合適的人物,配對圖中的角色。這種配對遊戲是運用Facebook相簿內的「標籤」(Tagging)功能,原意是把「相中人」標示出來,讓那人可以知道有關相片已上載,也讓他以後(比較)容易的找回自己的相片。一些有創意的人就繪畫如上圖的圖畫,再用標籤功能把朋友褒眨一番,通常能引起當事人的熱鬧討論,曾經看過一個人緣甚佳的朋友,一張圖畫換來差不多五十條的留言呢!我留意這個遊戲正在十多至二十多歲的朋友急速流行,現在更滲透到我輩等「年老」一族,鄙人有幸得一位「年青」朋友踢中,深感榮幸。有感Facebook絕對反映現代人的溝通模式,特此記錄一點觀察,給日後作參考。

兩年多前我開始使用Facebook,一來希望瞭解這東西的來龍去脈,二來是想找一個容易跟朋友聯絡的方法。用後發現Facebook提供一個多功能而且簡單易用的平台,加上開放源程式碼,公眾可以編寫形形色色的程式,增強Facebook的功能,變成百花齊放,實用和娛樂兼備的網站。舉一個日常的例子:打算將相片放在網絡相簿給朋友瀏覽。以前先要找伺服器放置相簿,再寫電郵通知各方好友相簿的網址;現在只要將相片上傳到Facebook的相簿,這個相簿的連結和預覽圖立即出現在所有朋友的「更新」欄目內。從技術的角度來說(不計私隱和販賣資料的網絡常見問題),Facebook不斷致力改善使用介面,使用者更加得心應手,可以說其方便程度是無出其右的。

弔詭的是,人類有了方便的溝通方法,並不代表有好的溝通。

現時礙於電腦硬件的限制,網絡友情缺乏了一些細微但非常重要的溝通渠道,就如身體語言、面部表情、觸覺和嗅覺等這些讓人類分清敵友的重要指標。即使現在攝錄器材很發達,可以完整地記錄聲音和畫面,仍然不能完全彌補所有缺失,因此網絡友情要獲得較佳的效果,剩下來只能依賴文字來補充和解釋。可惜使用文字表達情感,須動用高層次思考和不斷練習嘗試,只有少數人願意付出這等耐性去鍛練。

沒有精緻文字的網絡世界,剩下聲畫,造就了這些踢人圖、一堆「為甚麼我是蟲蟲?」、「我應該是肌肉人!」的留言和不斷被重覆轉載又轉載的影片。在這個輕視思考和缺乏教育的時代(情況不論中西,不過中國人社會尤其嚴重),連成年人也沉醉在膚淺片面的光影裏,不要只怪年青人只瀏覽Facebook和Youtube,而不懂思考。

我應該不會再繼續這個踢人活動。對我相熟的朋友來說,我最多只會是「隱形人」、「不知名生物」(圖中有錯字)或「潛左水」。

最最弔詭的是,我給朋友標記為「沉迷電腦者」,哈哈!

Wednesday, February 18, 2009

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遊記

星期天到嘉道理農場慢步一圈,由林錦公路入口至觀音山山頂,再到嘉道理兄弟紀念亭,海拔由一百五十米至六百米,全程花了六小時,只有不到半小時的小休時間,沿途邊走邊談邊拍照,倒不覺得甚麼,回到家中,疲累才浮現於意識內。

去年這時候還在穿大衣,今年已經踏入春天。今天最吸引目光的景物就是霧。



霧是一種低層雲,因接近地面,又能直接影響人類生活,從古至今是科學家研究的對象,也是文人墨客描述春天最重要的喻體之一。小時候我並不喜歡春天,特別那股暖流帶來的濕氣,在空氣調節物品匱乏的時代,教我非常不好受。現在我反而把握每次觀看霧境的時候,喜歡霧的變幻莫測、一瞬即逝的性質。霧還有一種神奇的力量,令普通的景物添上一層神秘感。當山林經過霧氣一拂,立即成為如國畫般的景緻。

隨霧而來的露也是今天的拍攝重點。



我沒有看過這麼多清澈的露珠,可以肯定這些水珠不是澆水留下來,而是霧氣經過一段長時間慢慢地凝結得來。嘉道理農場空氣清新,我主觀的認為植物生長得茂盛而健康。



同行友人提起嘉道理農場並不像一些政府管理的地方一樣,佈滿保安員和監制工具,我估計這裏的管理層相信參觀者有能力維持農場的環境,所以不應和不需要大加管制。從實際觀察所知,除了少部份人喜歡大聲說話外,並沒有過份的垃圾問題。

遊園後,我欣賞嘉道理家族對自然和生物保護的關懷。現在香港富翁雖多,但並沒有多少人像嘉道理家族般,每年仍然撥出一定數量的金錢來經營這個農場。他們關注的是香港社會的永續發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這份視野並不是那些短視嗜利的本地「首富」所能及。希望以後嘉道理家族能繼續保持那份對香港的情懷。

Sunday, February 15, 2009

我的奧斯卡2009

每年的農曆新年後至復活節假期都是我的電影月,先是提名奧斯卡的電影,後是香港國際電影節。以前每年總會看一兩齣奧斯卡提名的電影,今年對全部五部提名最佳電影(Best Picture)的片子也有興趣,以下是這些電影的預告片,電影內容綜合《U Magazine》和戲院的簡介,我把他們作為今年的奧斯卡巡禮:

  1. 《奇幻逆緣》(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2. 上映日期:二零零九年一月二十二日
    觀看日期:二零零九年二月七日/觀塘APM百老匯

    故事開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一九一八年,地點是美國新奧爾良州,橫跨一個世紀,描述班傑明巴頓所走過的路和認識的人,沿途發現生命的喜悅和死亡的悲哀,與及一些超越時間限制的東西。這齣是今年第一套看的奧斯卡電影,正在寫一些有關的感想,完成後立即貼在這裏。



  3. 《夏菲米克的時代》(Milk)
  4. 上映日期:二零零九年二月十九日
    觀看日期:二零零九年二月二十日/油麻地百老匯電影中心

    夏菲米克(Harvey Milk)是美國七十年代爭取同性戀權益的鬥士,也是美國史上第一位由民選產生,並公開承認同性戀身份的監視委員,半生追求平等待遇。當年美國社會絕大多數人都認為同性戀是病、是變態、是孌童僻,於是打着上帝的名義,對同性戀者口誅筆伐。夏菲米克一方面鼓勵同志向家人、朋友坦白,挺起胸膛走出衣櫃,一方面號召同志上街爭取權益。因為街頭運動搞得有聲有色,因此常受到恐嚇,最終四十八歲遭暗殺。



  5. 《一百萬零一夜》(Slumdog Millionaire)
  6. 上映日期:二零零九年二月二十六日
    觀看日期:二零零九年二月二十八日/旺角百老匯

    十八歲的窮小子澤牟(Jamal)參加極受觀迎的電視遊戲節目《百萬富翁》,一路過關斬將,快要棒走最高獎金二千萬盧布。但出身貧民窟的他,只是電訊公司內一名茶水職員,沒受過教育,憑甚麼答中連醫生律師都解答不到(?)的問題?節目主持不忿澤牟搶風頭,報警指控他比賽作幣,澤牟隨即被帶到警署嚴刑拷問,道出他悲慘的成長故事……



  7. 《驚世真言》Frost/Nixon
  8. 上映日期:二零零九年三月五日
    觀看日期:二零零九年三月八日/九龍塘又一城AMC

    想當年,大衞霍斯(David Frost)事業走下坡,於是極力游說電視台重金請尼克遜受訪,這場世紀對話,會吸引全球觀眾收着,霍斯希望一舖翻身。可惜水門事件後一宜保持緘默的尼克遜之所以肯亮相,也是為了挽回形象。他氜一個要揭露,一個要隱瞞,等如參與世紀豪賭,如果尼克遜勝出,意味大衞問不出甚麼,觀眾喝倒采,聲沉影寂,大衞臝得當聲,意味尼克遜招架不住,形象破產,一舖清袋。



  9. 《讀愛》The Reader
  10. 上映日期:二零零九年三月十九日
    觀看日期:二零零九年四月八日/油麻地百老匯電影中心

    二戰後的德國,琦溫絲莉(Kate Winslet)飾演的電車售票員Hanna在大戰後的德國邂逅了十五歲學生哥Michael,展開一段忘年情慾戀。弔詭的是,Hanna與Michael幽會的條件,是要他每次上床前為她朗讀各式名著。未幾,蘗戀因Hanna離開結束,二人闊別多年後在法庭重遇,Hanna已不復當年風采,被控在納粹集中營工作期間,肆意屠殺大量猶太人,Michael對Hanna塵封記憶又再喚起,糾纏不去。本來,攻讀法律的Michael有證據替Hanna說罪,但遭Hanna拒絕。



除了以上五齣電影外,以下還有一些打算到戲院看的電影:

  1. 《聖訴》(Doubt)
  2. 上映日期:二零零九年二月五日
    觀看日期:二零零九年二月十三日/油麻地百老匯電影中心

    鐵腕校長艾修女一直以嚴苛的校規領導其教會學校,但費神父卻認為學校應該順應社會潮流推行改革。在雙方爭持不下時,純樸善良的珍修女卻發覺費神父對學校新收取的首個黑人學生明顯特別關心。艾修女在毫無憑證下,以「神父褻童」罪向費神父作出嚴厲指控,以道德控訴掩藏爭權奪位的真正欲望。各人為了捍衛道德真理,付出沉重的代價。



  3. 《浮生路》(Revolutionary Road)
  4. 上映日期:二零零九年二月十二日
    觀看日期:二零零九年二月二十日/觀塘APM百老匯

    故事以美國五十年代為背景,年輕夫婦威勒(Wheeler):法蘭(Frank)和愛普(April),自視與眾不同,不甘平凡,決定移居巴黎追求理想人生,只是追夢路上卻由相愛衍生懷疑與妒忌,分歧浮現,衝突頻生,夢想未達,二人卻已愈走愈遠......



  5. 《換命謊言》(Changeling)
  6. 上映日期:二零零九年二月十九日
    觀看日期:二零零九年二月二十三日/油麻地百老匯電影中心

    故事根據1928年一宗轟動洛杉磯、動搖整個加州司法制度的兒童綁架謀殺案改編,單親媽媽姬絲汀與九歲大的兒子韋特居於一個勞動階級聚居的村鎮,一個星期六的早上,她如常於離家上班前與兒子道別,回家後發現他離奇失蹤。姬絲汀連月來廢寢忘餐尋覓愛兒,但漫長的搜索似乎徒勞無功,直至警方聲稱找到韋特,她滿懷希望與兒子重聚,卻發現眼前人並非親兒。

    兒子已被掉包,姬絲汀不惜一切堅持當局要繼續追查兒子下落,以一個普通婦人之勢孤力弱,挺身挑戰貪污惡警及面對保守群眾的壓力,更被指有妄想症被關進瘋人院!後來幸得比格勒牧師(尊麥高維治 飾)協助,力抗各方的阻撈,揭發失蹤案背後的驚天駭人真相……



  7. 《禮儀師的奏嗚曲》(Departures)
  8. 上映日期:二零零九年三月十九日
    觀看日期:二零零九年四月十一日/旺角朗豪坊UA Cinema

    失業的大提琴手大悟與妻子美香回山形老家生活,他應徵「送行服務員」一職,原來是送別先人的禮儀師,負責在葬禮上清潔遺體和整理儀容等的入棺儀式。大悟為著生計接受了新工作;經歷一場場的儀式,漸漸了解妝扮死者的重要意義,甚至尋回失落已久的親情.....



香港國際電影節將於二月二十六日公佈有關參與電影的資料,三月一日開始售票。去年看到較少電視,今年若遇到喜歡的,會爭取時間入場呢!

Saturday, February 14, 2009

你看到這篇文章時,或許正為今天忙得團團轉,或許還眷戀着剛過去的喜悅,或許為自己的落泊而感觸,又或許根本沒有甚麼特別的感覺。不過,你還是會肚餓吧?不如現在我邀請大家一起「吃飯」吧!

當小學自然科(相當於現在常識科的三份之一)提及「粒粒皆辛苦」之際,不知何故我總是弄不清楚和米所指是甚麼,又給米飯、禾稻、稻米等組合困擾,後來,媽媽花了一段時間給我解釋這個「微妙」的關係,雖然我老想不起媽媽所用的方法。老師提及農夫耕作很辛勞,日曬雨淋,勤戒年幼學生珍惜食物。老實說,那時我完全沒有真實的感覺,只可在腦中構想耕種生活究竟是一回怎樣的事。直到有一次朋友邀請到「綠田園」嘗試耕種,只消一會,辛苦的感受已經烙印記憶。雖然現代農夫藉不同的機器幫忙,他們的工作仍然值得我們這些足不出戶的城市人尊敬的。

米和中華民族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我們的日常語言中,特別是我們的母語廣府話,包括了很多和米/飯有關的詞彙:「搵啖飯食下啫」、「你唔使憂柴憂米真好啦」等等,可見我們從來都是受中華民族的農業文化影響,是我們切不斷的根。

中國人是最先把野生的稻作為大量耕種的民族,從此,米就是中國(特別是南方)最主要的的糧食,當然在耕種的過程中不斷利用天然技術改良品種。隨著民族的發展,稻米文化傳播到當時王朝勢力可及的地方,包括日韓和東南亞。現代中國亦是世界最積極改良水稻品種的國家,成為雜交水稻Hybrid Rice)和超級雜交水稻。據我所知,現在國內有些農戶開始栽種這些改良品種,聽聞這些稻的優點是收成多,但飯味較傳統的差。

說起飯味,有些人可能從來沒有留意。正如梁家權先生《尋找失落的菠蘿油》中說,香港人心目中對飯可有可無,他認為唯有在苦難的歲月,人才會明白飯的重要性。「憶苦才會思甜,人對飯的珍惜,始於捱苦。艱難歲月,無菜無餚,一碗飯便是上品,這時它真是甜的。把淨飯夫入口內,不要囫圇吞棗,首先讓口水做點工作,將本來是澱粉質的飯分解成單糖。飯香是入口前的嗅覺,飯甜是入口後的味覺。」可惜,香港深受各國飲食的影響,米的輪入量逐年減少。我是其中少「吃飯」的人,粗略估計,米只佔我糧食的百份之二十左右,跟上一輩的家人比較,飯量明顯減少,還有多少人會留意飯香飯甜的感覺呢?

近來留意本地的一個組合 ─ 農夫,他們的大部份歌詞揭示社會的現象,有時還會大加諷刺。在網上找到《粒粒皆辛苦》這首歌,他們借農夫耕種的特色,比喻人生大大小小的經歷。留意歌詞,你能找到共鳴嗎?我也將此歌回應小學那位教導「粒粒皆辛苦」的老師:



看到這裏,希望大家可以獲得一些(精神上的)食糧,努力生活吧!

Friday, February 13, 2009

我的十六事


Facebook先後兩次給朋友「tag」中,直到今天才完成。其實在半年前我已經模仿別人網誌寫了《有關自己的一百事》,以下大多按照這個藍本增長修改,希望朋友對我有多點認識。

  1. 書迷,喜歡文字帶來的神奇經驗。多閱讀不同科目的書,現對幾個題目的書籍產生興趣:達爾文演化論、中國歷史文化和學習古代漢語的書。

  2. 喜歡攝影,可能先天對人不敏感(或許是後天去學習不敏感),所以總不能拍到滿意的人像相片。現在較有把握是景物攝影(Landscape Photography),現在自學相片後期處理。

  3. 喜歡聆聽多種音樂類型:由古典音樂、流行曲、爵士藍調、騷靈民歌、甚至粵曲南音,總而言之,好聽就可以。

  4. 無論多愛自己的iPod,喜歡的歌曲必買唱片。我基本上擁有大部份或全部以下歌手的唱片:陳奕迅、張震嶽、林憶蓮、王菲、楊千嬅、Bjork、Beyond、Coldplay和最近的方大同。

  5. 喜歡看電影,無論觀看甚麼影片,也會視為一個獨特的觀賞經驗。當然遇到觸動思維和情緒的影片是一件賞心樂事,若遇爛片,一笑後會關電視或離開戲院。

  6. 念舊,以為不應該表現出來。以前怕別人譏為「老土」,現在是保護主義抬頭。

  7. 小時候閱讀「四環九約」後開始留意香港歷史。懷念殖民地時代開放的社會氣氛,雖然英國人說不上尊重香港華人,但英國有深厚代議政制傳統,和人本主導的治國方法,使香港成為獨特的地方……

  8. 喜愛美國紐約和紐西蘭,除了有足夠時間對這些地方產生感情外,也認為紐約是大都會的典範,充滿動力而文化涵養豐富,紐西蘭是人間樂土,寧靜而單純。另外希望作長時間重遊的是日本京都,渴望一到是倫敦、冰島和北歐諸國。

  9. 隨年齡增長,愈能體會老子提倡的「無為而治」。利用順手拈來的譬喻就是金庸武俠小說中提及「手中無劍,心中有劍」的道理,雖然並不完全解釋此句的精髓。

  10. 尊敬一些對人類思考產生極大影響的人物。達爾文的演化論徹底改變現代生物學對自然的看法,也使人類重新評估對自己的價值。維根斯坦對日常語言的深刻反省(可惜到現時還未能完全讀懂),啟發李天命確立語理分析的架構,解脫不少人間痛苦。

  11. 我跟朋友相處愉快。我相信自己是一個細心的聆聽者,透過朋友的經歷見聞,聽到自己可能一生也不會遭遇的事件,可以擴闊人生境界,還能刺激思考。

  12. 從小受基督宗教的教導,可惜心底總有一份無名的抗拒。經過一位神父的教化牧養,認識基督宗教那種作為人類宗教應有的特質,包括對人和別的宗教的包容力。加上個人經歷豐富的代父母,更為這份美麗的因緣際會而感恩。

  13. 一直以為讀書不需協助。預科時遇到幾位品德、學養和身教言教俱佳的老師,給了資質有限的我莫大的啟發和指導,也奠定心中好老師的模範。

  14. 相信遇到好老闆比好老師更難。曾遇「控制狂」上司,不喜歡下屬有主見,又不能/不可以解釋自己堅持的原因,顯示自信心不足。不過,一山還有一山高,眼見一位連基本為人也不能的上司,令我增廣見聞,大開眼界。

  15. BBC紀錄片的粉絲,佩服英國人將好奇心有系統地轉化知識,惠及世人。特別喜歡大衞愛登堡(David Attenborough)介紹的自然生態,也欣賞一代宗師的魄力,也為他的視野而驚嘆。

  16. 完全不懂烹飪,當知道有人會為他自己,甚至為家人做飯,無論那人的年紀多少,我即報以肅然敬意和讚歎,並希望有機會一嘗!

謝謝你堅持看到這裏,請留言吧,使我知道你已經完成這項「創舉」呢!

Thursday, February 12, 2009

網誌開張

從少希望每日寫下自己的生活,可惜沒有恆心,最長只可連續寫一星期。

兩年前,當時為尋找一些抒發渠道,也曾執筆(正確點是敲鍵盤),可惜最後故態復萌,只寫了數個月便擱筆。

踏入二零零九年,寫日記的念頭又再一次在回憶中跳出來,加上一個朋友也正在為他的網誌不斷籌備,因此加速了我開這個網誌的決心。

我打算把這個網誌用來記錄自己喜歡的事情:書籍、音樂、表演、電影、旅遊等等東西。直到這一刻,我還沒有強迫自己要每天更新一篇文章,只計劃定期到這裏添加一些文章,我祈望在沒有甚麼壓力下,能夠提高自己寫作的速度和能力,最後達到每天都寫一點吧!

農曆新年開始,我已經打算在今天開張。為甚麼選擇今天?就是二百年前的二月十二日,是偉大的博物學家達爾文的生辰。今年也是他的巨著《物種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出版一百五十周年紀念。達爾文令世界從那時開始變得不一樣;我抱着相同的願望,盼望這個網誌,最少能為自己帶來不一樣的世界,亦僅此而已。

想起文章欠了一些看頭,所以補回今天Google為達爾文誕辰所設計的Doodle,其實每當看到Google為不同日子設計的商標,也是一個有趣的經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