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pril 17, 2009

專業的娛樂家:《草蜢忘我演唱會》

Entertainer: a provider of entertainment, especially a professional one. (MSN Encarta)

我姑且把Entertainer譯為中文「娛樂家」。提供娛樂不難,重點落在「專業」的關口上。沒有了專業,社會上很多人都可以稱為Entertainer,包括一些為觀眾設想而在演唱會播聲帶的「歌星」,甚至政府高官。

草蜢絕對是香港重要的娛樂家,而且是一隊橫跨二十多年的組合。

經過弟弟的安排,在二零零九年四月六日,我們一家八人到了翻新後的紅磡香港體育館(紅館),參與《草蜢忘我演唱會》派對。

草蜢和一眾八、九十年代走紅的歌手一樣,曾經參加當年樂壇舉足輕重的新秀歌唱大賽。後來他們得到梅艷芳提攜,一九八五年在梅的演唱會上演唱日文歌《廿四小時之吻》。唱片的合作始於一九八六年梅艷芳推出的《妖女》大碟,草蜢為主力宣傳歌《妖女》和《將冰山劈開》亮相作伴舞(此歌的合唱者是同年獲得新秀比賽亞軍的許志安)。草蜢第一首發表的歌曲,應該是和梅艷芳合唱的《愛將,因此當年該大碟宣傳期間,梅艷芳和草蜢總是如影隨形,草蜢的知名度也隨着提高。當年當年梅艷芳的演唱大多是現場演出,所以無論草蜢唱歌技巧如何,都要硬着頭皮唱出來。看《愛將》的時候,其他歌唱技巧不說,只看音量,他們三人加起來還不及梅艷芳一個人,可以想像距離有多遠。不過主觀地認為這是絕佳的訓練過程,梅艷芳為草蜢奠定現場表演的楷模,今天的演唱會,仍然看到他們重視現場演出。

梅艷芳和草蜢這個高調的「提攜」過程,在一九八七年進入高峰。當年梅艷芳舉行八七至八八年的跨年演唱會,草蜢獨唱自己的新歌《飛躍千個夢》,唱功有明顯的進步,他們的動感貫穿偌大的舞台,表演模式漸具雛形。今天的演唱會,雖然舞台縮少了,他們的體力也沒有年青時代的澎湃,但時間累積下來的感情依然牽動觀眾的心。

一九八八年二月,草蜢推出第一張大碟《Grasshopper》,他們選取日本當時得令的三人男子組合模式,音樂也模倣那些輕快的跳舞曲風。我當年對他們完全提不起興趣,對他們不假思索的說話能力也極度失望,不過妹妹熱愛他們的一切,家中經常播着草蜢的歌曲,使我對他們並不陌生。直到《Lonely》推出,第一次和草蜢的歌曲產生情感上的連繫。會考的事情淡忘了,不過考試帶來的失落感記憶猶新,那時候只要一聽那歌名,無論忙着甚麼,也會豎直耳朵,隨歌輕啍。雖然歌詞沒有甚麼深刻的描述,但輕鬆的旋律陪伴我渡過苦惱的時期。

一九九零至九五年是草蜢活躍樂壇的時期,大部份的唱片也在此時期推出,包括粵語、國語、混音歌曲、演唱會錄音、Karaoke、LD、CDV等等。他們的歌曲蛻變為兩類:強節奏的跳舞歌曲和抒情的歌曲,共通點是容易接受,旋律簡單,使聽眾一聽便留下印象。我始終不能接受那些將一首歌化作十種商品的「市場策略」,不過妹妹視草蜢為偶像,家中自然擁有他們大部份的商品。

第二次跟草蜢產生情感的歌曲就是《朋友》和《世界會變得很美》。又是那個歌名,把我從那個忐忑不安的高考中帶回現實,正面的感覺帶來了未來的憧憬,沒有草蜢的歌曲,可能要多花一些時間才能克服隨考試而來的不安。

草蜢於一九九六簽約滾石唱片公司,轉攻台灣市場。可惜四年間只出了兩張粵語唱片,香港的聲勢大不如前,同時,雖然他們投入較多時間在台灣市場,可惜也不能引起他們以為應有的注目。踏入千禧年,他們的音樂事業開始停濟。直到現在,除了蔡一傑曾推出一張個人大碟外,他們還沒有正式推出過新大碟,那時我以為草蜢將成絕響。

沙士瘟疫過後,一批淡出的藝人回歸香港樂壇。二零零五年,草蜢「復出」舉行演唱會,牽起不大不少的門票搶購潮,還乘勢推出新歌《我們》。當然妹妹和我沒有跟人「撲」門票,只在等待他們的新大碟。二零零六年,終於看到他們的演唱會,但新唱片仍然推出無期。這次也是我第一次現場觀看草蜢,可能他們久未踏台板,我感受到他們那份渴望唱歌的熱情。二零零七年,在沒有任何新唱片(不包括那些新歌加精選的唱片)推出下,草蜢連續三年在紅館,我開始懷疑他們是否打算當「演唱會」歌手,情況就如一些翻唱舊歌的歌手。

二零零九年,若不是弟弟負責買票,我沒有打算看草蜢演唱會。當然草蜢是專業的娛樂家,他們的演出縱使沒有驚喜,但絕對不會失望。我特別喜歡演唱會中段的像Clubbing的音樂,將多首流行的跳舞曲串連一起,震耳欲聾的高壓音樂把紅館化身為一個跳舞場所。我們坐在紅館最高,不適宜站立的位置,也有觀眾手舞足蹈的站起來,可見音樂的感染力。

聽說明年草蜢會為慶祝出道二十五週年,再次舉行演唱會。若他們打算繼續以草蜢的名義唱下去,應要擴展自己聽眾的層面,總不能不思進取,停留在九十年代初。難道二十五週年或三十週年的時候,還在唱《忘情森巴舞》嗎?最重要是以他們現在的吸引力,出唱片應不太擔心銷量(現在銷量達二萬張就能成為全年最高銷量唱片之一!)草蜢應立刻出唱片,以饗聽眾,繼續做娛樂家。

※《妖女》唱片沒有列出《愛將》是草蜢合唱,但以他們的演唱時間,無疑與合唱無異。梅艷芳沒有寫出,一來可能是實際的合約問題,二來可能她非常重視師徒關係,當徒弟未達到滿意程度的時候,獻醜不如藏拙吧。




Thursday, April 9, 2009

盧廣仲《100種生活》演唱會

今年的二月至四月是我的精彩文化季:

  1. 香港藝術節 ─ 原來沒有打算入場,因緣際會,兩位朋友先後把三場表演的門票給了我(歌劇《阿爾辛娜》、話劇《賣花女》和《變形記》)。多謝朋友的厚愛和慷慨,使我能夠第一次現場看歌劇,和認識蕭伯納和卡夫卡這兩位作家;
  2. 九齣奧斯卡的提名影片(我的奧斯卡2009)和進行得如火如荼的香港電影節中的十三場電影;
  3. 四場音樂會 ─ 唐健垣的《傳統南音之夜》、王若琳的《The Adult Storybook》草蜢的《忘我演唱會》 和本篇提及的盧廣仲《100種生活》演唱會。



演唱會前,我認識盧廣仲的音樂比王若琳的更少,只隨意聽過幾回他那張唯一的唱片,最有印象的歌曲當然是《早安,晨之美!》內不斷重覆的「對呀對呀」,其他的聽起來自然舒坦,音樂整體上帶來愉快的氣氛。演唱會後,腦海中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感覺,就是這個看起來隨心率性的演唱會,其實是徹頭徹尾的刻意經營。

盧廣仲的聲音天賦具有一份獨特親和力,即使從來不認識他,他的歌聲應足以挑起你的注意力。他曾遇上車禍(我估計相片中看到膝蓋附近的疤痕是該次意外遺留下來的),養傷期間開始接觸結他。傷癒後回校轉系修讀西班牙文,同時亦開始他的音樂生涯(維基百科)。意外除了給他的人生增添了一點傳奇的色彩外,會不會帶給他產生另一種生命的感應呢?回家後把他的唱片連歌詞「研究」了一陣子,歌聲多變,《早安,晨之美》的活潑跳脫、《好想要揮霍》的低吟、《Boring》短曲中的青春躁動、《寂寞考》和《破氣球》裏的青澀,充滿年青人的生命力。歌詞卻沒有歌聲那般變化多端,沒有艱深的措詞和迂迴的比喻,簡單直接流露一種生活的無奈、不安的感覺。我最深刻的是《無敵鐵金剛》裏描寫他渴望成為鐵金剛,同時想給鐵金剛保護的心態:

那我也要 和你一樣
真的很想 穿上那盔甲
不論有多少困難 讓我通通吃掉     
總有一天 我會得到力量
無敵鐵金剛 無敵鐵金剛
把壞人通通打到一旁
無敵鐵金剛 無敵鐵金剛
射出了雷射光 我就不會害怕
因為你就是那 無敵鐵金剛

只看歌詞,你或會以為這歌應配上強勁的樂曲,不過此歌就是配上了盧廣仲最熟悉的結他,輕描淡寫,帶出這個矛盾的氣氛,反映出現代青少年具有的特質。

盧廣仲的成名之路,也是緊貼青少年的潮流脈博。他廣受談論的事情,就是他模仿俄羅斯歌手Vitas的「海豚音」的片段,這片在Youtube已經累積了一百五十多萬次的點擊率。所謂的海豚音,大概是指人類最高音域的哨音(Whistle Register),顧名思義,哨音就像哨子發出那種高頻尖銳的聲音。其實不同發聲方式的分野,即哨音、假音(Falsetto)、日常語音(Modal)和低語音(Vocal Fry),除了是音階的高低不同,最重要是他們擁有獨特的發音位置。究竟盧廣仲所唱的是不是屬於海豚音?不用理會,有人說他是海豚音就是海豚音,好玩才是最重要。

還有他的外形也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磨菇髮型、粗黑大眼鏡、印有「Sorry I'm late」的黃色T恤,黑色短褲、白色及膝長襪子,再配上白色帆布鞋,就如他的唱片封套的模樣,成了他的標記。街上碰到相近的打扮,很多人會衝口說出:「他很像盧廣仲呀!」的說話。因為網絡世界的歡迎度節節上升,他的裝扮也視為新一代「宅男」的標準。他完全屬於「Web 2.0」的歌手,這也是新一代歌手成名的新途徑。其實在演唱會中看到他的舊照片,以前的樣子必然地沒有現在的那麼「奪目」,但親切感看來比現在來得多。現在這個充滿話題的樣子是蛻變而成的結果,年青一代認同盧廣仲的標奇立異,就是他們愛突破常規的心態。演唱會前後,聽到觀眾用不同語調的說他很「靚仔」(「靚」即是書面語的「美麗」),唔……我只能說他的樣子很「獨特」和「有性格」,雖然美醜沒有絕對的分界總,但總有一些大概而大眾認同的分別吧。還有「靚」字原來已經演變成形容男性,從前我讀書時候,那個「古早」的恐龍年代,老師說男子只可用「俊」不可用「靚」。請不要庸人自擾,有人說他靚仔就是靚仔,有Feel就可以了。

緊接網絡的話題,後來就是全台灣百多場的小型演唱會。他選擇的演唱的地方,總是意想不到而較小型的,有早餐店、男生宿舍、結他社、唱片店等等。馬不停蹄的演唱會可以接觸不同階層的樂迷(當然主打還是年青人),也奠定了他在現場演唱的能力。經過兩年的演唱生涯和網上的熱烈討論,他終於在去年五月推出第一張(暫時也是唯一)的唱片,據說銷量達一萬多張,一些知名度比他高的歌手還沒有這樣的成績,八月隨即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TICC)舉行第一次台北的演唱會。這些經歷使我絕對認同他是一位有實力的歌手外,也證明幕後工作人員的悉心安排,為盧廣仲長時間保持高「人氣」,這種市場策略配合銷售對象的口味。

香港演唱會延續這份「廣仲」式情懷,根據v6inokenq的網誌,整晚的流程,跟台北演唱會差不多,只是刪減台語歌的環節。無論他的服飾、動作等,也和台北的相同;更甚者,就是他連那個早餐店笑話、差不多每句結束的「Yeah」,和一些環節的「Rock」,也是同樣搬字過紙,我在場看的時候滿以為這個是一個隨心的演唱會,現在可以說徹底破滅了。盧廣仲說早餐店笑話,可以看出他的表達能力應該不俗,他運用聲線變化說出來,既生動又能吸引觀眾,那麼為甚麼其他時候說話總要說一聲Yeah?不過觀眾似乎非常接受他這一種說話模式,笑得合不攏嘴,我心中困惑叢生,我又回到那個古早恐龍年代了。唯一可能不是預設的行動,就是兩次唱錯歌曲,這錯誤在以前是足以登上報紙的娛樂新聞,現在當然不是問題,因為觀眾就是喜歡,甚麼也不會計較。

盧廣仲的樣子和歌曲實在太深刻,當他走到台前,《我愛你》的音樂一奏起,觀眾立即用極速從座位站起來,手舞足蹈的擺動身體,老實說,我還未會意應該有甚麼反應,只知道視線受阻,只可跟着站起來才可以看清楚台上發生的事情,幸好盧廣仲很貼心吩咐大家坐下來,否則觀眾的熱情可能會使我全晚站起來聽演唱會呢!雖然當晚我被重重的疑問包圍,不過我還是蠻投入這個演唱會的,最少我在《早安,晨之安》的部份會跟着一起啍,盧廣仲為我帶來了一個偷快的晚上。

年青人改變口味的速度往往出乎意料,我不知道盧廣仲以後會有甚麼行動能夠維繫別人對他的鍾情,我期待他的第二張專輯能夠有多些新點子,新突破,不要給別人的喜好而埋沒他的唱歌天份。


註:
  1. 這篇演唱會的後記由動筆到完成,斷斷續續花了整整二十多個小時,困難的地方是自己對盧廣仲不熟悉,花了一點時間去發掘他的資料和認真聆聽他的歌曲外,整理一些年青人不能或不會用語言的行為,揣摩他們的動機,然後用文字詮譯是非常花費功夫的,但我想貼近年青人的思想,光陰是值得花的。
  2. 演唱會中最可怕的部份,就是那些個所謂海豚音的環節。聽着那麼高頻率的音調,耳朵活受罪。流行音樂,並沒有古典音樂的完整配套,無端加入這些海豚音,我不敢苟同。若要顯示音樂技巧高超,或模仿力強,另覓模仿對象,不要再找Vitas呢!

Tuesday, April 7, 2009

柬埔寨(前三):參考書籍

到旅行社報名,再到領事館拿簽證後,原則上我們已經做完所有旅行前需要的手續。當然,這並不代表完成所有的準備功夫。

每次旅行都要花大量時間去搜尋目的地的資料,即使是參加旅行團,不用計劃行程的衣食住行,我同樣會這樣做,目的是先讓自己接觸和瞭解背後所藏着的歷史文化,或風俗習慣,雖身未到,思想已經遊覽了一遍。你或許認為旅行團的導遊會講解相關的資料,不用這麼大費周章。對,我相信有些人喜歡聽導遊的講解(雖然我愈來愈懷疑香港人會否這樣做),但我比較喜歡看文字甚於別人講解,一來我是聽不來,因為我的聽解能力弱,一些複雜的東西通常要聽三、四趟才能掌握有關意思,二來我總認為導遊說的東西通常都不是我想知道的,偶遇一些表達能力強的導遊,我會刻意聽他們說故事。對我來說,懂得(動聽地)說故事是一種恩賜,不過若我不即時記錄下來,記憶就如廣告常說那種「無痕掛鈎」一般,忘記得一乾二淨,真的不留痕迹。

記起那次到士耳其,與旅行團的朋友談起一些清真寺,那時互聯網還未流行,我立即拿出一本從香港帶去的旅遊書翻查資料,他們的表情顯得有點怪異,錯愕我會帶一本書去旅行。而且那次士耳其導遊只會說英語,若我沒有預先參考有關的資料,肯定不可能即時翻譯給父母知道有關的事情。現在互聯網不可或缺,我仍然會把有價值的資料整理好,列印出來帶在身旁,以便喚起記憶。

閱讀相關旅行的資料,除了給自己作心理準備,還可以讓隨行的父母作準備。他們不知何故對今次柬埔寨之旅產生一些不安的反應,為了減低這種不安情緒對旅程的影響,我採取一些增加安全感的辦法,第一就是順應他們到領使館拿簽證,第二就是把有關柬埔寨的書籍拿出來,給他們自行拿來翻閱。

我擁有四本有關柬埔寨的書,全是在二零零三年柬國旅程的前後購買的,詳情如下:

1.
中南半島

此書在二零零二年購買,那年打算到越南旅行,最後沒有開始旅程,以為此書將會被遺棄。零三年的沙士瘟疫,不想到其他香港人常到的地方,我和妹妹決定到柬埔寨,此書重見天日。

本書由台灣城邦出版,介紹中南半島的四國,柬埔寨的部份只介紹金邊和吳哥窟。那個時代,我頗喜歡城邦這個《Mook》系列,因為這是中文出版界首先以雜誌模式印行的旅遊書,圖片一般拍得不錯,而且介紹的地點大部份是最熱門、也是旅行團必到的地方。此書可以達到我當時的要求,加上圖片為主,文字為輔的排版,讓我窺見目的地大概的布局,預習不同的拍攝角度,比較容易拍出好的照片。不過此書的資料片面,不能利用計劃行程。

由於這是一本中文圖畫書,母親對此書最有興趣,她曾經拿着這本書,問我吳哥窟的塔樓會不會很難走,我說:「不用擔心,我們有時間慢慢走上去的,就算爬不上,留在地面仰首觀望也可以。」

2.
失落的文明 ─ 吳哥

這是第一次完成柬埔寨之旅後,某天逛書店無意中購買的。那時候對吳哥熱情未減,打算購買後用來重溫旅程,豈料一擱五年,直到現在。

此書書篇幅不大,不足二百頁,第一次閱讀,花三小時左右就可大約消化書中內容。內容涵蓋了吳哥王朝的歷史演變,吳哥的藝術、文化、宗教和風俗,總算包羅萬有,也有效提供一個吳哥的概略。

不過此書有以偏概全的問題,作者常以經濟因素來解釋吳哥王朝的歷史演變,漠視其他可能性。而且經常運用中國人的思維,重申「國」和「家」的關係,還把中國王朝與吳哥王朝的外交關係視為中國對吳哥的恩惠,充滿現在國內流行的觀念,政治亦非常正確。其實除此問題外,此書仍然是可讀性很高的參考書,不過還要多讀不同的書籍以作平衡。

3.
A History of Cambodia

此書是零三年在金邊機場買的。旅行團走馬看花的行程絕對不能滿足我對柬埔寨的好奇心,旅程中已經打算找一本有關柬埔寨歷史的書。可惜旅程中經過一些買書的攤檔,全該是盜版或影印版,質素差,而且書本飽經日曬雨淋,變得老舊。機場是我最後的找書地方,不負所望,在機場唯一書店找到此書。

作者David Chandler是美國歷史學家,專門研究柬埔寨的近代史,看過書中的幾個章節,立論中肯,他是一位認真對待歷史的學者。本書通俗易懂,特別是交代二十世紀法屬殖民地和赤柬的章節,這些事情影響着現代柬埔寨的政治和文化,對亞洲各國關係也有重要的影響。

若喜歡看書而有基本英語能力,我推薦此書作為認識柬國入門書。

4.
Angkor: Splendors of the Khmer Civilization

這是我第一次在Barnes and Nobles的網上書店購書,就是貪那五美元優惠的便宜。B&N也是我到紐約經常光顧的書店,有機會再談。

此書屬於大型的圖書集,內容集中吳哥不同時期的建築和藝術表現。從眾多的神廟、王宮等建築中,可以看到印度教和大乘佛教對吳哥王朝的影響。這本書的內容較為進階,是我的藏書中較深入的一冊。不過相片拍攝非常精美,充滿美感,那些雕塑看起來活靈活現,除了帶給我一點攝影的靈感外,爸爸對此書的圖片也充滿好奇。我和爸爸一起看了一會兒,雖然我也不太能夠明白書中所有的內容,但邊看邊欣賞古人帶給我們的寶物,也是一件令人快慰的事情。


準備就緒,等待出發的日子!

Friday, April 3, 2009

iPhone初體驗

表弟從美國帶來他的iPhone,在柬埔寨的旅程中研究了數小時,有點相逢恨晚之感。從前我沒有接觸過蘋果電腦的產品,一直認為他們的產品並沒有甚麼新科技,只是外表包裝新潮,令顧客產生一穜「走在潮流尖端」的虛妄。

數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購入特價的iPod,這觀念開始改變。iPod的特點是內置硬碟儲存音樂檔案,比一般音樂播放器容量高得多。雖然流動硬碟當年已經在手提電腦廣泛使用,但蘋果公司首先把硬碟用作音樂播放器的主要儲存媒體,容許使用者可以將大量音樂檔案安置在iPod內。

蘋果電腦還設計了一個程式iTunes,可以輕易將家中的珍貴CD轉換為普遍的MP3或專用的AAC格式。此舉有效地把「聽音樂只可聽CD」這個根深蒂固的習慣改變過來。當顧客漸漸熟習使用iPod後,蘋果再推出iStore服務,結合網絡商店的便捷和iTunes的簡易,務求使用者從購買CD,變成在網上購買歌曲。成功的市場加上靈巧的設計,使蘋果的產品兼具時尚與實用,亦增加市場佔有率和最重要的盈利。

蘋果電腦繼續推陳出新,期望保持領先的地位。我現在還在使用的iPod,就加入播放影片功能。

表弟的iPhone,給我再次體會蘋果的創意。此產品仍然沒甚麼新技術,可以說是iPod加上觸控螢幕的電話。相同的產品十多年前早已由微軟開發,但始終未能成為主流。iPhone推出時的轟動,突破這個微軟的困局,主要原因除了新穎精緻的操作介面外,一群穩定的捧場客絕對是成功的關鍵。

蘋果電腦的成功,並不仰賴嶄新科技,而是能夠週全地為市場把脈,掌握顧客的能力和喜好,帶領他們需求蘋果的產品。蘋果公司不只迎合顧客的需要,更重要是創造他們的需要!

我暫時不會購買iPhone,因為價格高於貨品價值。現在玩玩表弟的iPhone,就如享受免費午餐,是一件樂事。不過在柬埔寨玩iPhone,心理上產生那份強烈的對比,令我感觸良多。

Thursday, April 2, 2009

快活愚人節

兩天前,表弟相約到跑馬地看賽馬,雖然找我去看一種從來不會參與的活動,有一點詭異,不過我喜歡這種不按道理出牌的遊戲,所以答應了。原來表弟跟爸爸說起到馬場,爸就提議四月一日的晚間賽馬。

小時候,從不同的渠道得知「不可賭博」的訊息,隨後就把賽馬和打麻雀與賭博掛鈎,再用一兩個賭博至妻離子散,甚至家破人亡的例子,說明賭博是一種惡行。(我相信現在很多教育組織仍然使用這種大家長恫嚇式的「指導」)這些觀念曾一度影響我視賽馬和打麻雀為不當的行為,對參與這些活動的人也會產生莫名的反感。當然,長大後對世情增加瞭解,懂得分辦賭博和娛樂,也知道賽馬和打麻雀內在的自足價值,並不一面倒以為這些活動等同賭博。

想通了,不僅沒有以前的執着,而且還在當中尋找樂趣。學懂打麻雀後,每年總有數回實習的機會,多是同學或舊同事的敍會,我對打麻雀不甚了了,亦自感資質有限,只愛這個(最少)四人的聯誼時間。我生性吝嗇,不喜歡掉錢的感覺,所以每次限用少量金錢作「娛樂費」,相信不會沉淪。

其實我很欣賞現代馬的體型和跑姿,流線型的身軀配合充滿動力的步伐,渾然天成之感悠然而生。多得去去年香港政府(爭)奪得協辦世運馬術,馬匹的美態,通過電視畫面而發揮至極。可惜香港人只把馬匹作賭具,白白浪費了這次大開眼界的機會。對我來說,賽馬比打麻雀賭博性質較重,缺乏聯誼成份,而且不知何故電視直播的賽事,畫面十分單調,旁述的聲音常帶囉囉嗦嗦的語調。今晚以前,即使我嘗試認識賽馬,還是沒法完整看完一場賽事就會轉台,更遑論花錢下注吧。今晚進馬場的經驗,使我徹底的對香港賽馬會和賽馬活動改觀。

從禮頓道走了十多分鐘到達公席的入口,甫進場即看到賣啤酒的攤檔,包括一些香港市面較罕見的品牌;往後走,就是一些賣熟食的檔口,有燒味飯、粉麵、地道小吃等等,價格並沒有因在馬場而開天殺價,難怪不少人正在吃着晚餐等待開賽。走完賽道旁的地方後,我們走進投注的地方。從那裏的玻璃窗可以看到觀眾席和賽道的一舉一動,加上空調設備,怪不得有些老練的「馬迷」開始聚集等候。表弟和爸爸討論有關下注的方法,我繼續探索玻璃窗外的光景。人群陸續入場,馬場的氣氛變得熱鬧,那些啤酒攤前三五成群的人一邊呷酒一邊談笑,樂在其中,說他們在賭博,倒不如說他們參加嘉年華會。這些歡愉的氣氛完全擺脫印象中那些經常板着面孔,視輸贏如命的馬迷的畫面。

我們找到位置坐下來,馬匹開始走進跑道旁的「亮相圈」徘徊,人群開始靠攏,他們大多專注馬匹的狀態,交頭接耳地討論,當然也有少數遊客在湊熱鬧。走了三至四回後,騎師穿着獨有的策騎衣飾出場,騎上出賽的馬準備;再多走一至兩圈,人和馬離開亮相圈進入跑道,走到比賽的起點;花了一點時間進入起跑閘,一聲令下,馬匹勇往直前;不到兩分鐘,馬匹經過觀眾席,馬迷激動地叫喊已經下(重)注的馬匹,馬匹衝過終點,叫喊聲停止;獲得冠軍的騎師和馬匹再次走進亮相圈,跟已經站好的馬主公式地拍照。稍停一會兒,下一場的馬匹進入亮相圈,開始下一個循環。


一幕幕緊湊豐富的畫面如此填滿了一場半小時的賽馬,摒棄了電視的刻板,換來流麗的動感。我很佩服香港賽馬會,把賽馬的活動舉辦精彩而有效率,可知道要維持半小時作一場賽馬,沒有可靠的配合是永遠辦不來的。看了三場賽馬,表弟合共賠了十一元,似乎他很有興致,可惜約了姨姨晚飯,唯有八時半離開了。

這次觀看賽馬的經驗是快活的,當然這只限單純地欣賞賽馬活動的本質。若強求在賽馬中獲得額外的金錢,注重得失輸贏,轉移了欣賞的心情,變成水中撈月,只會平白增添自己的痛苦。這項基本上必輸的活動,可以作娛樂,不可太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