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ne 4, 2009

新數學理論

最近經常聽到一則故事,我認為它可媲美如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話集等傳統故事,現記錄如下,給各位朋友欣賞。

* * * * *

某國政府聲稱經過一群數學「専家」建立的「平台」,「打造」了一個新的數學準則:「八乘以九等於六十四」。

一名小學生王希玲知道了這個準則,他直覺地認為是錯的。一直以來學習的乘數法,八乘以九是七十二,但為甚麼答案是七十二,而不是六十四呢?他一時間答不出來。

王希玲視媽媽為「偶像」,立即向媽媽提出這個問題,希望媽媽能為他釋疑。媽媽給這個問題怔住,想了一想,如常溫柔地說:「我也認為八乘以九等於七十二,不過既然政府說答案是六十四,『應該』有他們的道理。況且,如果你不依隨這個準則,你在考試的時候必定吃虧。拿不到好成績的。」希玲暗暗納罕,這是首次媽媽的答案不能滿足自己。雖然他也知道不照着做的後果,但希玲的意識中隱隱產生一種抗拒的情緒。

王希玲沒有放棄追尋答案的機會。

回到學校,王希玲等待不同的機會向老師提出有關的問題。趙老師是校內受同學歡迎的老師,因為他的性格開明通達,經常站在同學的立場為他們解決問題。某一天希玲主動請教趙老師,趙老師面露笑容,懇切的聆聽希玲的問題。看見趙老師的表情,希玲雀躍地問:「為甚麼八乘以九是六十四?不是七十二嗎?」估不到趙老師瞬間收起笑容,儼如四川的「變臉」表演換上了一副樸克臉,帶着機械式的語調回答:「根據政府數學専家的理論,這是純數學……(下刪五分鐘的解釋)……你明白了沒有?」當然希玲不會明白甚麼高級數學的解答,他只是被趙老師那種罕有的表情嚇呆一陣子。不過他還是鍥而不捨的追問:「八乘以九是不是等於8+8+8+8+8+8+8+8+8?」趙老師臉上閃了一個滿意的眼神,立即回復深沉的表情,說:「這是學校規定,我們必須緊隨政府所頒布的指示。若你堅持己見,我只會說你是錯的,不打分。我勸你還是聽我說話好了。」王希玲永不知道,趙老師正受李主任和鄧校長的壓力,鬱鬱不得志。

王希玲反抗的情緒沒有因為趙老師的「循循善誘」而減少,相反令他更堅決相信自己。

他繼續與同學討論這個題目,更提議同學一起堅持八乘以九等於七十二。有些同學知道了王希玲的想法,他們以學業為重,不會放棄任何取分的機會,就對王希玲的提議之以鼻。當然有少數同學認同王希玲,他們認為王希玲所說的是正確的。最近一次數學測驗中,他們繼續自己的見解作答,顯然他們的測驗全不合格。李主任發現這事情,他認為事態嚴重;若處理不當,勢將破壞學校與政府的良好關係。李主任通知了鄧校長,並召見所有數學測驗不合格的學生。

當所有學生齊集在校務處,李主任劈頭一句就呼喝他們:「誰叫你們答八乘以九等於七十二?你不知道政府公布的標準答案嗎?」同學給他的先聲奪人嚇壞了。李主任主修園藝,當然不知道甚麼數學理論,只是遙遙地、模模糊糊地知道跟政府保持「友好」關係,學校才可以生存下去。李主任繼續嚷着:「如果再給我發現你們不依照學校的指引,我會立即開除你的學籍,趕你們出校!」同學給李主任的堅決態度嚇得魂飛魄散,他們不想自找麻煩,不想為事情向父母交待,以為就沒有再堅持自己的意見。

只有王希玲不以為然。

有一天,學校舉行週會,全體師生如貫進入禮堂。當鄧校長開始訓示師生有關政府最近的指示,他強調:「你們的年紀尚少,不該對一些既定的『事實』提出質疑。」王希玲原來克制的情緒,終於按捺不住。他猛然地站起來,指着台上的校長,咆哮道:「你是錯的,根本就是歪曲事實。雖然我年紀比你少,難道就不可以憑自己良知和理性去辨別錯與對嗎?」鄧校長不發一言的看着喘不過氣來的王希玲,用眼睛看看李主任。李主任如天賜神力般走到王希玲身旁,用手把他的襯衣後領緊緊的抓着,把他拿出禮堂外。風波看來就此平息。

二十年過去了,王希玲已經長大,回望舊事,他除了那次在週會破壞秩序而略感不該外,仍然堅持自己運用良知去分辨事非是正確的。他呷着一口咖啡,看着報紙,標題寫着:「數學大平反:八乘以九原來等於七十二│教育界嘩然│校長聯會主席鄧校長難過」

Monday, May 4, 2009

一位青年的一篇日記


今天在Facebook看到一位舊學生的日記,他抒發了與家人相處的一些感受。他寫下的處境,我認為頗能反映現今年青人與家人(特別是父母)的緊張關係,特此將他的日記轉載,以資為記。

這位學生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他很關心家人,尤其媽媽,雖然情感多藏心底,沒有表露出來,不過我曾經知道他的反應和情緒會隨媽媽的說話中的喜怒哀樂而起伏不定的。我不知道他和家人確實發生甚麼問題,所以我不會試圖把任何人的行為合理化,我只想藉着這篇日記,來說明年青人渴望他們所愛的人能夠瞭解和關心的事實。雖然這是老生常談,又有多少人留意他們的付出和需要呢?

紅色字為我訂正的錯字,藍色字為我的感想)

越黎越過份..
點解D家長淨係識叫D仔女唔好得一想三..
自己又係咁..依家當我神呀?識飛呀?
淨係識我同人比..嫌我呢樣嫌我個樣..
我有無嫌過你地?將心比心啦..
屋企發生咁多事..你話要我改變既生活.我改完又改
都係唔滿足..我有無話過你地呀..
同你講..三句唔埋兩句就你錯你錯..
你錯乜..次次都係要搞到咁僵..
雙親個種性格都係咁硬頸..
我有無試過因為自己唔開心穩你地黎發脾氣呀?(他開始長大,懂得考慮別人的感受。
你地無理取鬧我忍唔到先會頂你兩句咋..
一次係咁兩次又係咁..
家姐叫我忍你地..唔好再激你地兩個..
咁你地係咪想我變書蟲?
係咪講囉..話返我態度差轉頭?
唔出聲又話我係咪死左老豆咁黑口黑面..
出聲又話我頂你嘴..想我幾時俾你迫到有情緒病呀?
以前我以為這些對話只會在電視劇出現,不過我最少兩次聽過類似的對白!
真係鐵造咖?任你鬧都無野?
呵呵..可惜我做唔到囉=]
冷笑- -..唔通我唔想好似同年紀既小朋友一樣..
可以出去喪玩咖?你次次話唔..唔俾..
我唔想激到你..返到黎仲要喪產喪鬧?
學識知足啦唔該你地..躁
我唔大壓力咖?得你地大壓力?
邊個唔想讀好書咖?(讀書變成唯一的目標,悲乎!
成日係度以概全..
好大壓力呀- -.....頂

後記:同學,我明白你的想法,請你繼續把感受記錄下來,你的父母必定會明白的。

Friday, April 17, 2009

專業的娛樂家:《草蜢忘我演唱會》

Entertainer: a provider of entertainment, especially a professional one. (MSN Encarta)

我姑且把Entertainer譯為中文「娛樂家」。提供娛樂不難,重點落在「專業」的關口上。沒有了專業,社會上很多人都可以稱為Entertainer,包括一些為觀眾設想而在演唱會播聲帶的「歌星」,甚至政府高官。

草蜢絕對是香港重要的娛樂家,而且是一隊橫跨二十多年的組合。

經過弟弟的安排,在二零零九年四月六日,我們一家八人到了翻新後的紅磡香港體育館(紅館),參與《草蜢忘我演唱會》派對。

草蜢和一眾八、九十年代走紅的歌手一樣,曾經參加當年樂壇舉足輕重的新秀歌唱大賽。後來他們得到梅艷芳提攜,一九八五年在梅的演唱會上演唱日文歌《廿四小時之吻》。唱片的合作始於一九八六年梅艷芳推出的《妖女》大碟,草蜢為主力宣傳歌《妖女》和《將冰山劈開》亮相作伴舞(此歌的合唱者是同年獲得新秀比賽亞軍的許志安)。草蜢第一首發表的歌曲,應該是和梅艷芳合唱的《愛將,因此當年該大碟宣傳期間,梅艷芳和草蜢總是如影隨形,草蜢的知名度也隨着提高。當年當年梅艷芳的演唱大多是現場演出,所以無論草蜢唱歌技巧如何,都要硬着頭皮唱出來。看《愛將》的時候,其他歌唱技巧不說,只看音量,他們三人加起來還不及梅艷芳一個人,可以想像距離有多遠。不過主觀地認為這是絕佳的訓練過程,梅艷芳為草蜢奠定現場表演的楷模,今天的演唱會,仍然看到他們重視現場演出。

梅艷芳和草蜢這個高調的「提攜」過程,在一九八七年進入高峰。當年梅艷芳舉行八七至八八年的跨年演唱會,草蜢獨唱自己的新歌《飛躍千個夢》,唱功有明顯的進步,他們的動感貫穿偌大的舞台,表演模式漸具雛形。今天的演唱會,雖然舞台縮少了,他們的體力也沒有年青時代的澎湃,但時間累積下來的感情依然牽動觀眾的心。

一九八八年二月,草蜢推出第一張大碟《Grasshopper》,他們選取日本當時得令的三人男子組合模式,音樂也模倣那些輕快的跳舞曲風。我當年對他們完全提不起興趣,對他們不假思索的說話能力也極度失望,不過妹妹熱愛他們的一切,家中經常播着草蜢的歌曲,使我對他們並不陌生。直到《Lonely》推出,第一次和草蜢的歌曲產生情感上的連繫。會考的事情淡忘了,不過考試帶來的失落感記憶猶新,那時候只要一聽那歌名,無論忙着甚麼,也會豎直耳朵,隨歌輕啍。雖然歌詞沒有甚麼深刻的描述,但輕鬆的旋律陪伴我渡過苦惱的時期。

一九九零至九五年是草蜢活躍樂壇的時期,大部份的唱片也在此時期推出,包括粵語、國語、混音歌曲、演唱會錄音、Karaoke、LD、CDV等等。他們的歌曲蛻變為兩類:強節奏的跳舞歌曲和抒情的歌曲,共通點是容易接受,旋律簡單,使聽眾一聽便留下印象。我始終不能接受那些將一首歌化作十種商品的「市場策略」,不過妹妹視草蜢為偶像,家中自然擁有他們大部份的商品。

第二次跟草蜢產生情感的歌曲就是《朋友》和《世界會變得很美》。又是那個歌名,把我從那個忐忑不安的高考中帶回現實,正面的感覺帶來了未來的憧憬,沒有草蜢的歌曲,可能要多花一些時間才能克服隨考試而來的不安。

草蜢於一九九六簽約滾石唱片公司,轉攻台灣市場。可惜四年間只出了兩張粵語唱片,香港的聲勢大不如前,同時,雖然他們投入較多時間在台灣市場,可惜也不能引起他們以為應有的注目。踏入千禧年,他們的音樂事業開始停濟。直到現在,除了蔡一傑曾推出一張個人大碟外,他們還沒有正式推出過新大碟,那時我以為草蜢將成絕響。

沙士瘟疫過後,一批淡出的藝人回歸香港樂壇。二零零五年,草蜢「復出」舉行演唱會,牽起不大不少的門票搶購潮,還乘勢推出新歌《我們》。當然妹妹和我沒有跟人「撲」門票,只在等待他們的新大碟。二零零六年,終於看到他們的演唱會,但新唱片仍然推出無期。這次也是我第一次現場觀看草蜢,可能他們久未踏台板,我感受到他們那份渴望唱歌的熱情。二零零七年,在沒有任何新唱片(不包括那些新歌加精選的唱片)推出下,草蜢連續三年在紅館,我開始懷疑他們是否打算當「演唱會」歌手,情況就如一些翻唱舊歌的歌手。

二零零九年,若不是弟弟負責買票,我沒有打算看草蜢演唱會。當然草蜢是專業的娛樂家,他們的演出縱使沒有驚喜,但絕對不會失望。我特別喜歡演唱會中段的像Clubbing的音樂,將多首流行的跳舞曲串連一起,震耳欲聾的高壓音樂把紅館化身為一個跳舞場所。我們坐在紅館最高,不適宜站立的位置,也有觀眾手舞足蹈的站起來,可見音樂的感染力。

聽說明年草蜢會為慶祝出道二十五週年,再次舉行演唱會。若他們打算繼續以草蜢的名義唱下去,應要擴展自己聽眾的層面,總不能不思進取,停留在九十年代初。難道二十五週年或三十週年的時候,還在唱《忘情森巴舞》嗎?最重要是以他們現在的吸引力,出唱片應不太擔心銷量(現在銷量達二萬張就能成為全年最高銷量唱片之一!)草蜢應立刻出唱片,以饗聽眾,繼續做娛樂家。

※《妖女》唱片沒有列出《愛將》是草蜢合唱,但以他們的演唱時間,無疑與合唱無異。梅艷芳沒有寫出,一來可能是實際的合約問題,二來可能她非常重視師徒關係,當徒弟未達到滿意程度的時候,獻醜不如藏拙吧。




Thursday, April 9, 2009

盧廣仲《100種生活》演唱會

今年的二月至四月是我的精彩文化季:

  1. 香港藝術節 ─ 原來沒有打算入場,因緣際會,兩位朋友先後把三場表演的門票給了我(歌劇《阿爾辛娜》、話劇《賣花女》和《變形記》)。多謝朋友的厚愛和慷慨,使我能夠第一次現場看歌劇,和認識蕭伯納和卡夫卡這兩位作家;
  2. 九齣奧斯卡的提名影片(我的奧斯卡2009)和進行得如火如荼的香港電影節中的十三場電影;
  3. 四場音樂會 ─ 唐健垣的《傳統南音之夜》、王若琳的《The Adult Storybook》草蜢的《忘我演唱會》 和本篇提及的盧廣仲《100種生活》演唱會。



演唱會前,我認識盧廣仲的音樂比王若琳的更少,只隨意聽過幾回他那張唯一的唱片,最有印象的歌曲當然是《早安,晨之美!》內不斷重覆的「對呀對呀」,其他的聽起來自然舒坦,音樂整體上帶來愉快的氣氛。演唱會後,腦海中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感覺,就是這個看起來隨心率性的演唱會,其實是徹頭徹尾的刻意經營。

盧廣仲的聲音天賦具有一份獨特親和力,即使從來不認識他,他的歌聲應足以挑起你的注意力。他曾遇上車禍(我估計相片中看到膝蓋附近的疤痕是該次意外遺留下來的),養傷期間開始接觸結他。傷癒後回校轉系修讀西班牙文,同時亦開始他的音樂生涯(維基百科)。意外除了給他的人生增添了一點傳奇的色彩外,會不會帶給他產生另一種生命的感應呢?回家後把他的唱片連歌詞「研究」了一陣子,歌聲多變,《早安,晨之美》的活潑跳脫、《好想要揮霍》的低吟、《Boring》短曲中的青春躁動、《寂寞考》和《破氣球》裏的青澀,充滿年青人的生命力。歌詞卻沒有歌聲那般變化多端,沒有艱深的措詞和迂迴的比喻,簡單直接流露一種生活的無奈、不安的感覺。我最深刻的是《無敵鐵金剛》裏描寫他渴望成為鐵金剛,同時想給鐵金剛保護的心態:

那我也要 和你一樣
真的很想 穿上那盔甲
不論有多少困難 讓我通通吃掉     
總有一天 我會得到力量
無敵鐵金剛 無敵鐵金剛
把壞人通通打到一旁
無敵鐵金剛 無敵鐵金剛
射出了雷射光 我就不會害怕
因為你就是那 無敵鐵金剛

只看歌詞,你或會以為這歌應配上強勁的樂曲,不過此歌就是配上了盧廣仲最熟悉的結他,輕描淡寫,帶出這個矛盾的氣氛,反映出現代青少年具有的特質。

盧廣仲的成名之路,也是緊貼青少年的潮流脈博。他廣受談論的事情,就是他模仿俄羅斯歌手Vitas的「海豚音」的片段,這片在Youtube已經累積了一百五十多萬次的點擊率。所謂的海豚音,大概是指人類最高音域的哨音(Whistle Register),顧名思義,哨音就像哨子發出那種高頻尖銳的聲音。其實不同發聲方式的分野,即哨音、假音(Falsetto)、日常語音(Modal)和低語音(Vocal Fry),除了是音階的高低不同,最重要是他們擁有獨特的發音位置。究竟盧廣仲所唱的是不是屬於海豚音?不用理會,有人說他是海豚音就是海豚音,好玩才是最重要。

還有他的外形也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磨菇髮型、粗黑大眼鏡、印有「Sorry I'm late」的黃色T恤,黑色短褲、白色及膝長襪子,再配上白色帆布鞋,就如他的唱片封套的模樣,成了他的標記。街上碰到相近的打扮,很多人會衝口說出:「他很像盧廣仲呀!」的說話。因為網絡世界的歡迎度節節上升,他的裝扮也視為新一代「宅男」的標準。他完全屬於「Web 2.0」的歌手,這也是新一代歌手成名的新途徑。其實在演唱會中看到他的舊照片,以前的樣子必然地沒有現在的那麼「奪目」,但親切感看來比現在來得多。現在這個充滿話題的樣子是蛻變而成的結果,年青一代認同盧廣仲的標奇立異,就是他們愛突破常規的心態。演唱會前後,聽到觀眾用不同語調的說他很「靚仔」(「靚」即是書面語的「美麗」),唔……我只能說他的樣子很「獨特」和「有性格」,雖然美醜沒有絕對的分界總,但總有一些大概而大眾認同的分別吧。還有「靚」字原來已經演變成形容男性,從前我讀書時候,那個「古早」的恐龍年代,老師說男子只可用「俊」不可用「靚」。請不要庸人自擾,有人說他靚仔就是靚仔,有Feel就可以了。

緊接網絡的話題,後來就是全台灣百多場的小型演唱會。他選擇的演唱的地方,總是意想不到而較小型的,有早餐店、男生宿舍、結他社、唱片店等等。馬不停蹄的演唱會可以接觸不同階層的樂迷(當然主打還是年青人),也奠定了他在現場演唱的能力。經過兩年的演唱生涯和網上的熱烈討論,他終於在去年五月推出第一張(暫時也是唯一)的唱片,據說銷量達一萬多張,一些知名度比他高的歌手還沒有這樣的成績,八月隨即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TICC)舉行第一次台北的演唱會。這些經歷使我絕對認同他是一位有實力的歌手外,也證明幕後工作人員的悉心安排,為盧廣仲長時間保持高「人氣」,這種市場策略配合銷售對象的口味。

香港演唱會延續這份「廣仲」式情懷,根據v6inokenq的網誌,整晚的流程,跟台北演唱會差不多,只是刪減台語歌的環節。無論他的服飾、動作等,也和台北的相同;更甚者,就是他連那個早餐店笑話、差不多每句結束的「Yeah」,和一些環節的「Rock」,也是同樣搬字過紙,我在場看的時候滿以為這個是一個隨心的演唱會,現在可以說徹底破滅了。盧廣仲說早餐店笑話,可以看出他的表達能力應該不俗,他運用聲線變化說出來,既生動又能吸引觀眾,那麼為甚麼其他時候說話總要說一聲Yeah?不過觀眾似乎非常接受他這一種說話模式,笑得合不攏嘴,我心中困惑叢生,我又回到那個古早恐龍年代了。唯一可能不是預設的行動,就是兩次唱錯歌曲,這錯誤在以前是足以登上報紙的娛樂新聞,現在當然不是問題,因為觀眾就是喜歡,甚麼也不會計較。

盧廣仲的樣子和歌曲實在太深刻,當他走到台前,《我愛你》的音樂一奏起,觀眾立即用極速從座位站起來,手舞足蹈的擺動身體,老實說,我還未會意應該有甚麼反應,只知道視線受阻,只可跟着站起來才可以看清楚台上發生的事情,幸好盧廣仲很貼心吩咐大家坐下來,否則觀眾的熱情可能會使我全晚站起來聽演唱會呢!雖然當晚我被重重的疑問包圍,不過我還是蠻投入這個演唱會的,最少我在《早安,晨之安》的部份會跟着一起啍,盧廣仲為我帶來了一個偷快的晚上。

年青人改變口味的速度往往出乎意料,我不知道盧廣仲以後會有甚麼行動能夠維繫別人對他的鍾情,我期待他的第二張專輯能夠有多些新點子,新突破,不要給別人的喜好而埋沒他的唱歌天份。


註:
  1. 這篇演唱會的後記由動筆到完成,斷斷續續花了整整二十多個小時,困難的地方是自己對盧廣仲不熟悉,花了一點時間去發掘他的資料和認真聆聽他的歌曲外,整理一些年青人不能或不會用語言的行為,揣摩他們的動機,然後用文字詮譯是非常花費功夫的,但我想貼近年青人的思想,光陰是值得花的。
  2. 演唱會中最可怕的部份,就是那些個所謂海豚音的環節。聽着那麼高頻率的音調,耳朵活受罪。流行音樂,並沒有古典音樂的完整配套,無端加入這些海豚音,我不敢苟同。若要顯示音樂技巧高超,或模仿力強,另覓模仿對象,不要再找Vitas呢!

Tuesday, April 7, 2009

柬埔寨(前三):參考書籍

到旅行社報名,再到領事館拿簽證後,原則上我們已經做完所有旅行前需要的手續。當然,這並不代表完成所有的準備功夫。

每次旅行都要花大量時間去搜尋目的地的資料,即使是參加旅行團,不用計劃行程的衣食住行,我同樣會這樣做,目的是先讓自己接觸和瞭解背後所藏着的歷史文化,或風俗習慣,雖身未到,思想已經遊覽了一遍。你或許認為旅行團的導遊會講解相關的資料,不用這麼大費周章。對,我相信有些人喜歡聽導遊的講解(雖然我愈來愈懷疑香港人會否這樣做),但我比較喜歡看文字甚於別人講解,一來我是聽不來,因為我的聽解能力弱,一些複雜的東西通常要聽三、四趟才能掌握有關意思,二來我總認為導遊說的東西通常都不是我想知道的,偶遇一些表達能力強的導遊,我會刻意聽他們說故事。對我來說,懂得(動聽地)說故事是一種恩賜,不過若我不即時記錄下來,記憶就如廣告常說那種「無痕掛鈎」一般,忘記得一乾二淨,真的不留痕迹。

記起那次到士耳其,與旅行團的朋友談起一些清真寺,那時互聯網還未流行,我立即拿出一本從香港帶去的旅遊書翻查資料,他們的表情顯得有點怪異,錯愕我會帶一本書去旅行。而且那次士耳其導遊只會說英語,若我沒有預先參考有關的資料,肯定不可能即時翻譯給父母知道有關的事情。現在互聯網不可或缺,我仍然會把有價值的資料整理好,列印出來帶在身旁,以便喚起記憶。

閱讀相關旅行的資料,除了給自己作心理準備,還可以讓隨行的父母作準備。他們不知何故對今次柬埔寨之旅產生一些不安的反應,為了減低這種不安情緒對旅程的影響,我採取一些增加安全感的辦法,第一就是順應他們到領使館拿簽證,第二就是把有關柬埔寨的書籍拿出來,給他們自行拿來翻閱。

我擁有四本有關柬埔寨的書,全是在二零零三年柬國旅程的前後購買的,詳情如下:

1.
中南半島

此書在二零零二年購買,那年打算到越南旅行,最後沒有開始旅程,以為此書將會被遺棄。零三年的沙士瘟疫,不想到其他香港人常到的地方,我和妹妹決定到柬埔寨,此書重見天日。

本書由台灣城邦出版,介紹中南半島的四國,柬埔寨的部份只介紹金邊和吳哥窟。那個時代,我頗喜歡城邦這個《Mook》系列,因為這是中文出版界首先以雜誌模式印行的旅遊書,圖片一般拍得不錯,而且介紹的地點大部份是最熱門、也是旅行團必到的地方。此書可以達到我當時的要求,加上圖片為主,文字為輔的排版,讓我窺見目的地大概的布局,預習不同的拍攝角度,比較容易拍出好的照片。不過此書的資料片面,不能利用計劃行程。

由於這是一本中文圖畫書,母親對此書最有興趣,她曾經拿着這本書,問我吳哥窟的塔樓會不會很難走,我說:「不用擔心,我們有時間慢慢走上去的,就算爬不上,留在地面仰首觀望也可以。」

2.
失落的文明 ─ 吳哥

這是第一次完成柬埔寨之旅後,某天逛書店無意中購買的。那時候對吳哥熱情未減,打算購買後用來重溫旅程,豈料一擱五年,直到現在。

此書書篇幅不大,不足二百頁,第一次閱讀,花三小時左右就可大約消化書中內容。內容涵蓋了吳哥王朝的歷史演變,吳哥的藝術、文化、宗教和風俗,總算包羅萬有,也有效提供一個吳哥的概略。

不過此書有以偏概全的問題,作者常以經濟因素來解釋吳哥王朝的歷史演變,漠視其他可能性。而且經常運用中國人的思維,重申「國」和「家」的關係,還把中國王朝與吳哥王朝的外交關係視為中國對吳哥的恩惠,充滿現在國內流行的觀念,政治亦非常正確。其實除此問題外,此書仍然是可讀性很高的參考書,不過還要多讀不同的書籍以作平衡。

3.
A History of Cambodia

此書是零三年在金邊機場買的。旅行團走馬看花的行程絕對不能滿足我對柬埔寨的好奇心,旅程中已經打算找一本有關柬埔寨歷史的書。可惜旅程中經過一些買書的攤檔,全該是盜版或影印版,質素差,而且書本飽經日曬雨淋,變得老舊。機場是我最後的找書地方,不負所望,在機場唯一書店找到此書。

作者David Chandler是美國歷史學家,專門研究柬埔寨的近代史,看過書中的幾個章節,立論中肯,他是一位認真對待歷史的學者。本書通俗易懂,特別是交代二十世紀法屬殖民地和赤柬的章節,這些事情影響着現代柬埔寨的政治和文化,對亞洲各國關係也有重要的影響。

若喜歡看書而有基本英語能力,我推薦此書作為認識柬國入門書。

4.
Angkor: Splendors of the Khmer Civilization

這是我第一次在Barnes and Nobles的網上書店購書,就是貪那五美元優惠的便宜。B&N也是我到紐約經常光顧的書店,有機會再談。

此書屬於大型的圖書集,內容集中吳哥不同時期的建築和藝術表現。從眾多的神廟、王宮等建築中,可以看到印度教和大乘佛教對吳哥王朝的影響。這本書的內容較為進階,是我的藏書中較深入的一冊。不過相片拍攝非常精美,充滿美感,那些雕塑看起來活靈活現,除了帶給我一點攝影的靈感外,爸爸對此書的圖片也充滿好奇。我和爸爸一起看了一會兒,雖然我也不太能夠明白書中所有的內容,但邊看邊欣賞古人帶給我們的寶物,也是一件令人快慰的事情。


準備就緒,等待出發的日子!

Friday, April 3, 2009

iPhone初體驗

表弟從美國帶來他的iPhone,在柬埔寨的旅程中研究了數小時,有點相逢恨晚之感。從前我沒有接觸過蘋果電腦的產品,一直認為他們的產品並沒有甚麼新科技,只是外表包裝新潮,令顧客產生一穜「走在潮流尖端」的虛妄。

數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購入特價的iPod,這觀念開始改變。iPod的特點是內置硬碟儲存音樂檔案,比一般音樂播放器容量高得多。雖然流動硬碟當年已經在手提電腦廣泛使用,但蘋果公司首先把硬碟用作音樂播放器的主要儲存媒體,容許使用者可以將大量音樂檔案安置在iPod內。

蘋果電腦還設計了一個程式iTunes,可以輕易將家中的珍貴CD轉換為普遍的MP3或專用的AAC格式。此舉有效地把「聽音樂只可聽CD」這個根深蒂固的習慣改變過來。當顧客漸漸熟習使用iPod後,蘋果再推出iStore服務,結合網絡商店的便捷和iTunes的簡易,務求使用者從購買CD,變成在網上購買歌曲。成功的市場加上靈巧的設計,使蘋果的產品兼具時尚與實用,亦增加市場佔有率和最重要的盈利。

蘋果電腦繼續推陳出新,期望保持領先的地位。我現在還在使用的iPod,就加入播放影片功能。

表弟的iPhone,給我再次體會蘋果的創意。此產品仍然沒甚麼新技術,可以說是iPod加上觸控螢幕的電話。相同的產品十多年前早已由微軟開發,但始終未能成為主流。iPhone推出時的轟動,突破這個微軟的困局,主要原因除了新穎精緻的操作介面外,一群穩定的捧場客絕對是成功的關鍵。

蘋果電腦的成功,並不仰賴嶄新科技,而是能夠週全地為市場把脈,掌握顧客的能力和喜好,帶領他們需求蘋果的產品。蘋果公司不只迎合顧客的需要,更重要是創造他們的需要!

我暫時不會購買iPhone,因為價格高於貨品價值。現在玩玩表弟的iPhone,就如享受免費午餐,是一件樂事。不過在柬埔寨玩iPhone,心理上產生那份強烈的對比,令我感觸良多。

Thursday, April 2, 2009

快活愚人節

兩天前,表弟相約到跑馬地看賽馬,雖然找我去看一種從來不會參與的活動,有一點詭異,不過我喜歡這種不按道理出牌的遊戲,所以答應了。原來表弟跟爸爸說起到馬場,爸就提議四月一日的晚間賽馬。

小時候,從不同的渠道得知「不可賭博」的訊息,隨後就把賽馬和打麻雀與賭博掛鈎,再用一兩個賭博至妻離子散,甚至家破人亡的例子,說明賭博是一種惡行。(我相信現在很多教育組織仍然使用這種大家長恫嚇式的「指導」)這些觀念曾一度影響我視賽馬和打麻雀為不當的行為,對參與這些活動的人也會產生莫名的反感。當然,長大後對世情增加瞭解,懂得分辦賭博和娛樂,也知道賽馬和打麻雀內在的自足價值,並不一面倒以為這些活動等同賭博。

想通了,不僅沒有以前的執着,而且還在當中尋找樂趣。學懂打麻雀後,每年總有數回實習的機會,多是同學或舊同事的敍會,我對打麻雀不甚了了,亦自感資質有限,只愛這個(最少)四人的聯誼時間。我生性吝嗇,不喜歡掉錢的感覺,所以每次限用少量金錢作「娛樂費」,相信不會沉淪。

其實我很欣賞現代馬的體型和跑姿,流線型的身軀配合充滿動力的步伐,渾然天成之感悠然而生。多得去去年香港政府(爭)奪得協辦世運馬術,馬匹的美態,通過電視畫面而發揮至極。可惜香港人只把馬匹作賭具,白白浪費了這次大開眼界的機會。對我來說,賽馬比打麻雀賭博性質較重,缺乏聯誼成份,而且不知何故電視直播的賽事,畫面十分單調,旁述的聲音常帶囉囉嗦嗦的語調。今晚以前,即使我嘗試認識賽馬,還是沒法完整看完一場賽事就會轉台,更遑論花錢下注吧。今晚進馬場的經驗,使我徹底的對香港賽馬會和賽馬活動改觀。

從禮頓道走了十多分鐘到達公席的入口,甫進場即看到賣啤酒的攤檔,包括一些香港市面較罕見的品牌;往後走,就是一些賣熟食的檔口,有燒味飯、粉麵、地道小吃等等,價格並沒有因在馬場而開天殺價,難怪不少人正在吃着晚餐等待開賽。走完賽道旁的地方後,我們走進投注的地方。從那裏的玻璃窗可以看到觀眾席和賽道的一舉一動,加上空調設備,怪不得有些老練的「馬迷」開始聚集等候。表弟和爸爸討論有關下注的方法,我繼續探索玻璃窗外的光景。人群陸續入場,馬場的氣氛變得熱鬧,那些啤酒攤前三五成群的人一邊呷酒一邊談笑,樂在其中,說他們在賭博,倒不如說他們參加嘉年華會。這些歡愉的氣氛完全擺脫印象中那些經常板着面孔,視輸贏如命的馬迷的畫面。

我們找到位置坐下來,馬匹開始走進跑道旁的「亮相圈」徘徊,人群開始靠攏,他們大多專注馬匹的狀態,交頭接耳地討論,當然也有少數遊客在湊熱鬧。走了三至四回後,騎師穿着獨有的策騎衣飾出場,騎上出賽的馬準備;再多走一至兩圈,人和馬離開亮相圈進入跑道,走到比賽的起點;花了一點時間進入起跑閘,一聲令下,馬匹勇往直前;不到兩分鐘,馬匹經過觀眾席,馬迷激動地叫喊已經下(重)注的馬匹,馬匹衝過終點,叫喊聲停止;獲得冠軍的騎師和馬匹再次走進亮相圈,跟已經站好的馬主公式地拍照。稍停一會兒,下一場的馬匹進入亮相圈,開始下一個循環。


一幕幕緊湊豐富的畫面如此填滿了一場半小時的賽馬,摒棄了電視的刻板,換來流麗的動感。我很佩服香港賽馬會,把賽馬的活動舉辦精彩而有效率,可知道要維持半小時作一場賽馬,沒有可靠的配合是永遠辦不來的。看了三場賽馬,表弟合共賠了十一元,似乎他很有興致,可惜約了姨姨晚飯,唯有八時半離開了。

這次觀看賽馬的經驗是快活的,當然這只限單純地欣賞賽馬活動的本質。若強求在賽馬中獲得額外的金錢,注重得失輸贏,轉移了欣賞的心情,變成水中撈月,只會平白增添自己的痛苦。這項基本上必輸的活動,可以作娛樂,不可太認真。

Friday, March 20, 2009

柬埔寨(前二):簽證

入境簽證(Immigration Visa)制度有兩個主要作用:第一、阻攔一些不受政府歡迎的人物;第二、歛財。美國簽證是第一類的佼佼者;澳洲、蘇聯和非洲諸國的就是第二種的代表。柬埔寨簽證也屬於後者,但比起蘇聯的簽證費,價格還是比較合理。

「安太」旅行社可代辦柬埔寨的簽證,需時三個工作天,索價三百五十元。相比自行辦理簽證只收二百元,那個差額促使我們放棄交給旅行社代辦簽證。幸好辦理柬埔寨簽證的方法選擇頗多(相對其他國家):直接到柬埔寨領使館申請簽證、網上電子簽證(Cambodia e-Visa)和落地簽證(Landing Visa)。

我的首選必然是申請電子簽證,因為十年前申請美國簽證的不快經驗,使我以後避免跟領事館有任何轇轕,不用去看那些職員的嘴臉。不過,父母也必然地有自己的一套想法,他們擔心電子簽證無憑無據,入境時會有麻煩,提議親身到領使館申請,始終在護照貼上實實在在的簽證,可以給他們一份安全感。雖然父母的旅遊經驗尚算豐富,而且今次還是參加旅行團,應該沒有甚麼事情值得費心,但我總以為他們為了今次柬埔寨之旅,常常面露一點點擔心,我估計有以下原因:天氣酷熱、水土不服、治安差劣和體力不支(特別爬上吳哥不同高矮的塔樓)。為了增強他們的信心,決定陪他們一起到領事館拿簽證。

網上搜尋申請柬埔寨簽證所需的文件,以免因欠缺資料而敗北,再確認領事館的地址,一切準備就緒,就和爸媽一同出發。不同的留言板指出柬埔寨領事館的職員態度友善,十分樂意幫忙解決問題,我半信半疑,腦內泛起美國領事館那些職員的無禮。原來網上資料有誤,幸好他們只搬到不同的樓層,柬埔寨領事館的地址應為星光行18樓1819室。進門後看到一位中年的男士,我們表明來意後,他面露微笑,熟練地提出需要繳交的資料,理所當然的我們遺漏了護照的副本,職員說領事館有影印服務,每張收費兩元,留言板所言非虛,服務態度很貼心呢!我拿起一份申請簽證的表格,職員立即示意將表格拿給他,隨即用筆刪除表格上大部份的欄目,他說:「你只要填寫有關護照的資料就可以。」,當時我正惆悵為甚麼要填那麼一大堆的資料,他的行動的確減少我的麻煩。迅速地替爸媽和自己填完表格,每人繳交一張相片和付二百元加二元影印費,共六百零六元,職員着我們可以先坐下來等候。

等候簽證期間,跟這位職員談了幾句,他說今年拿簽證的人數銳減,沒有幾個旅行團可以成行,市場確實變差。當我們稱讚申請簽證非常簡便,他笑說:「我們國家太窮,依靠旅客帶動經濟,旅客是客人,不能令過程太過麻煩。」老實得無話可說。

窺看領事館的面積偌大,內部陳設簡單。接待處的地方不足一百平方呎,在入口的牆上掛上柬國的國徽和國旗,牆旁放置幾張椅子讓人等候拿簽證,周圍擺放了幾個櫃子,放着兩本有關吳哥窟的畫冊和過期的柬國雜誌外,並沒有別的東西。不到十五分鐘,職員把貼上簽證的護照交回我們手中,確認簽證的姓名和護照編號正確後就離開領事館,花了不足半小時,過程流暢,整體感覺良好。如果你打算到柬埔寨旅遊,到領事館拿簽證絕對是一個好選擇。

兩天後再到領事館為妹妹和她的同事辦理簽證,因為填妥表格,只要十多分鐘就完成了整個過程,雖然那份歛財的感覺非常強烈,但作為旅客還是很便利。

表弟沒有時間到領事館申請,唯有到網上拿電子簽證,也因此入境時真的遇上了麻煩,遲些再談。

Thursday, March 19, 2009

花展的日與夜

零九年三月十八日,原來相約朋友早上看《禮儀師的奏嗚曲》,下午到維園看香港花展。不過當天午飯時間要到金鐘參加旅行團的茶會,而我估計茶會對釋除父母對柬埔寨的疑慮有幫助,唯有取消看電影,茶會後與媽媽直接到花展與爸爸和朋友集合。

上次到香港花展已經是幾年前的事。初期香港花展規模比現在少得多,人群也沒有現在那麼簇擁,倒可以留一點空間給自己慢慢欣賞和拍攝花兒的美。現在花展知名度大幅提高,參觀人數每年遞增,主辦當局隨之把花展視作一年一度的盛事,投入更多資源,擴大展覽範圍。可惜,正如香港書展的困局一樣,主辦者只重視參觀人數多寡,而沒有認真提高展覽的內容和質素。

結果幾年以後,展覽的模式開始固定下來,主辦者除了每年更換主題花外,不論是場地設計,還是參展單位的名單,已經沒有轉變。或許主辦者已經很滿意花展的成果,不過我認為缺乏改變肇於主辦者的不思進取,最少我還是看不出香港花展的定位究竟是甚麼?希望花展令參觀者認識多點植物的知識?那麼香港動植物公園、香港公園、九龍公園、甚至海洋公園和全港的郊野公園比香港花展更具教育功能。在春天時份提供一個休閒的場所?花展的人流實在太多,感覺如在逛花市,大部份人攜帶着相機拍照(包括我),更多的人聯群結隊,放聲談笑,完全投入自己的境界內,忽視花展試圖帶出的訊息。花展剩下來只有熱鬧的軀殼,沒有實際的功能。


因此我對花展的新鮮感漸漸減退,直到今年的主題花-秋英,使我重新提起興趣。

我不是特別喜歡植物,對花名更加記不穩,我只把花朵視為自然界的藝術品,遇見喜愛的會用相機記錄下來。我喜歡秋英的形態,以前直覺地稱這些為單瓣菊花,到了花展會場,我才知道這些花朵叫秋英,又名波斯菊,英文常用名(Common name)叫Cosmos。這可能是我今年花展中唯一獲得的知識。

至於花展的事物,正如前面所述,沒有多大轉變。我轉為留意花展與參觀者之間的關係,拍了幾張有關的相片。同行朋友提出一個有趣的現象,花展中所看到的相機,由數年前以數碼「傻瓜」機為主流,轉為現在的數碼單鏡反光機(DSLR),好像我們這些拿半傻瓜(Prosumer)相機的真是少之又少。當中產生了另一種弔詭的現象,有機會值得再談。


今屆花展一個嶄新的發現,就是夜裏看花的經驗。由於今年下午二時多進場,轉眼間到了傍晚時間。這個時候光線變化很快,而改變幅度也大,昏黃的顏色使日間看來平平無奇的事物添上了一份神秘的艷麗。入夜後,會場的燈光產生出另外一種陽光沒有的冷浚,加上植物晚間自然呈現的休息姿態,人工的燈光與自然界配合,帶來久違了的新鮮感。加上入夜後人潮漸散,回復一種適當的空間去感受身旁的花朵,這才是春天應有的休閒,才是一個將花視為藝術品的空間!


下次再有機會走進花展,我會選擇晚上。

Wednesday, March 18, 2009

柬埔寨(前一):旅行社與旅行團

二零零八年底計劃三月與父母出外旅行,這是我們家自一九九九年以後的每年的「指定」項目,不過當時還沒有確實的時間和地點。直到農曆新年前後,確定三月第四個星期出發,妹妹提議到柬埔寨,因為爸媽想去看看聞名遐邇的吳哥窟。雖然我和妹妹曾在零三年的沙士瘟疫後到過這裏,但趁父母身體還能應付的時候到這些較辛苦的旅程,也不會計較。

剛巧美國的表弟三月份隨他的父母回港辦理身份證,預算只留港數天,再到日本神戶找他的朋友。當表弟知道我們計劃到吳哥窟,立即打消原來的計劃,遷就假期後可以和我們一起出發。後來妹妹也相約了她的一位同事同行,加上爸爸、媽媽、妹妹和我,這個六人的組合就此形成。

很多人直覺地認為與父母旅行,最好的選擇必定是旅行團,其實我不太同意。當然旅行社安排所有衣食住行的細節,能夠減少預備旅程的時間,而且避免大部份出錯的機會,可惜旅行團必須顧及不同人士的需要和利益,有些安排未必能完全符合父母(包括我自己)的心意。若選擇旅行團最掃興的活動,不計那些半推半就的「自費」節目,必屬那些團體購物/推銷活動。由於長輩那份不好意思直接拒絕別人的性格,父母初期參加旅行團就因此買了很多並不價廉,又不物美的貨品;後來習慣了,他們較自然地婉拒購物,但當旅行團中所有人抱着「你不動、我不動」的態度,而商家利用眼光逼視大家的時候,他們仍感渾身不自在。就算成功克服旅行團購物的心魔,等待別人完成購物的感覺一點也不好受。有一次,我們不斷等待,直至再出發,足足花了差不多兩小時,這些時間就是白白浪費掉,媽媽有感而發:「倒不如花時間多參觀地方吧!」

如此,經過一些舖排和準備,零七年十月,我們決定「自由行」到東京、日光和鬼怒川溫泉。按喜好安排節目,不疾不徐,行得累了有足夠時間坐下來休息,又可以轉時更改行程,適合父母的狀況,反而從旅程中的得著得更多。當然這種與父母旅行的方式,只限一些治安良好,交通方便的地方。柬埔寨絕對不能滿足這些條件,加上父母不太能忍受酷熱的天氣,所以我們今次還是決定參加旅行團。

二月中旬,開始找旅行團的資料,基本上所有旅行社的行程和價錢也差不多,我們重點落在出發日期。根據一向的經驗,我們還是沒有預早報名。直到三月第二星期,在「安太」旅行社遇見一位口齒伶俐,反應敏捷的職員,她告知三月二十五日的柬埔寨旅行團已經成行。再到其他旅行社查詢,我知道安太是唯一的機會,故吃了一頓下午茶後決定報名。安太比其他的旅行社優勝的地方,就是可全數使用信用卡付款,我還笑這次旅行給我們的中秋多添一盒月餅呢!

確定出發時間,以後就是為預備所有相關的資料了。首先就是解決柬埔寨的簽證問題。

Tuesday, March 17, 2009

嗜血橙

上周五(三月十三日)到了觀塘一間「偽日式」超級市場購買這些「血橙」。其實早一星期已經發現這新產品,原來打算買來嘗試,最後因購買其他物品而忘記了。花費十四元九角買了三個血橙,我有一份期待。

「血橙」是直譯英文Blood Orange ,台灣譯為較優雅的「櫻桃橙」(可惜除顏色外,與櫻桃沒有一點關係)。血橙和其他甜橙的分別,表面看來血橙的果皮較凹凸不平,內裏則是那份神秘的深紅色果肉。為甚麼果肉呈現出深紅色?就是一種植物常見的化學物質:花青素Anthocyanin )。

花青素令植物產生不同深紅色、紫色甚至藍色。請不要受健康食品的廣告宣傳影響,以為花青素難得一見,在常見的「紫心」番薯,茄子的表皮,甚至秋天的紅葉也含大量的花青素。不過柑橘屬Citrus)的植物通常不含有此物質,因此血橙成為鶴立雞群的品種。花青素是一種強力的抗氧化劑(antioxidant),可以減低自由基(free-radicals)的活動能力,而一些科學研究(Free-Radical Theory)認為自由基就是癌症和身體衰老的原因之一,由此推斷,攝取足夠的花青素花以減少以上病變的發生機會,也為血橙添加另一種的價值。我對這些營養學的研究常抱懷疑,只抱着簡單的「均衡飲食」的概念和「分散投資」的策略,以為可以減少食物可能帶來的問題。血橙的味道如何呢?繼續期待……

收拾好晚飯的餐具後,我快快拿出一個血橙和一個普通甜橙,比較兩者異同,結果如各位所看到的相片。切橙後看到血橙那種似曾相識的赤紅,是一種達到目標的痛快;把它們拿來嗅一嗅,血橙的味道沒有一般的強烈,那幽幽的氣味使腦細胞活躍地想像吃下的味道。兩個橙給我把玩一番後分給家人一同吃了:外婆的反應最有戲劇性,她以為血橙是變壞了橙,看到她匆匆拿了普通甜橙而放棄血橙,我着她嘗試。她吃了一口,往後就繼續吃了第二塊,她說味道不錯。媽媽喜歡接觸新食物,不過她說血橙和普通的沒有分別。爸爸和我一起切橙和拍照,他認為味道與普通甜橙有分別,而我就用了最「慢」的速度,用舌頭感受血橙的味道,可能是花青素的影響,當橙內的檸檬酸刺激過後,一份木莓(raspberry)的餘韻安溢地滲透出來,這是一種嶄新的體會,需要親身經驗才知道箇中滋味。

領會過血橙的味道,我在網上發掘有關的資料。血橙是一個統稱,包含若干種不同的品種,如Moro、Sanguinelli、Jaffa和Tarocco等等。我估計血橙是首次引入香港銷售,如今次買到的Moro品種,並沒有出現在香港新奇士的官方網頁內,而此產品去年已經在台灣發售。(可參考:台灣新奇士懶蟲的異想世界)再查看血橙的歷史,美國在大約十年前開始銷售這種產品,種植地主要在加州(California)、德薩斯州(Texas)和佛羅里達州(Florida)。不同產地按氣候種植不同的品種,陽光和氣溫直接影響果肉和果皮的顏色。繼續尋根究底,有記錄顯示,血橙首次在一八五零代於南歐出現,後經過西班牙和意大利的移民帶到美國。普通甜橙通常會榨取果汁,偶有入饌,但從來不是主流;血橙剛好相反,因血橙汁帶有一丁點的澀,不好喝,卻因橙肉的深紅使它幸運地成為頭盤和甜品常用的材料。細看不同網誌的食譜(按此),原來血橙是挺受歡迎的。

我不知道今次的血橙在那裏出產,我認為記着美味的感覺就可以了。曾經聽聞朋友利用剝橙皮的比喻,引出「一個問題可有無限的解決方法」這個概念,更帶出與人分享成果的重要性,我佩服朋友這個簡單而深邃的比喻。食物與生活息息相關,雖然飢餓偶然會帶來生活的煩惱,但跟食物打交道,總是能夠帶來愉快的情緒。我喜歡血橙,有機會一定再試。

Saturday, March 7, 2009

王若琳《The Adult Storybook》演唱會

二零零九年三年六日晚上,到九龍灣Star Hall看了王若琳第一次香港演唱會。

今晚也是我首次在演唱會中目睹一位歌手對歌曲的喜好,完全影響演繹該歌曲的表現。

今晚以前,我沒有認真聆聽過王若琳的歌曲,只是偶爾在不同的場合斷斷續續聽過一些歌曲片段,知道她的聲線沉厚,歌曲多是爵士曲風。我把她歸類為「唱得不錯」的歌手,就如我的弟弟這個不太認真留意音樂的人,也對她有正面的評價,使我曾經多次打算到唱片店購買她的唱片。可惜這種購買慾並不堅定,也不強烈,所以每次都因別的唱片而忘記了王若琳。直到數月前,朋友告知王若琳將在香港舉行演唱會,我想像她會帶來自己較少接觸的爵士音樂,一口答應了。

數天前深夜聽着收音機,王若琳接受主持人訪問,立刻聳着耳朵留意,「驚聞」她原來並不喜歡唱爵士音樂,心情即時沉了下來。開場前,朋友補充王若琳選擇爵士的原因,全是聽從她父親(台灣著名製作人王治平)的意思。王若琳藉着父親「指點」,第一張唱片《Start from Here》在台灣銷量迅速達到二十萬張;在暗淡的香港唱片市場,也售出了三萬張,成為去年最暢銷歌手之一。那一刻,她的演唱會表現將會如何,我變得沒有甚麼期望。

結果在二小時十五分鐘的音樂會裏,她把所有唱片收錄的歌曲全部演唱了。演唱會運用「故事書」作主題,再運用「Love」、「Reality」等的概念貫穿歌曲。這個安排原意不錯,不過這晚王若琳的表現如神遊太虛,在歌曲之間的簡短說話中,經常重覆說:「我忘記了」和「I have to say something about this song, but ...anyway...」等等,令這個故事書主題效果不彰。當然她也有解釋自己患了感冒,演唱會前一天的練習後失聲,需要靠類固醇藥回復聲音。這點無可置疑,在一首需要高音氣聲的歌曲,她真的力不從心,甚至有失聲的情況發生。可是,除了這個生理原因,我下意識地認為她根本不喜歡這些歌曲,才會有如此的表現。

但王若琳沒有實力嗎?當然不是!演唱會的後半段,她連續唱出三首歌《玫瑰玫瑰我愛你》、《愛我的請舉手》和《Maybe Some Other Times》(這首我不肯定,請留言告知)的時候,她的表現跟前半段比較可說是判若兩人。她唱得投入,觀眾反應同樣是最熱烈,她強調這是最喜愛的部份(原文是My favorite part in the concert),她真心喜歡這些歌曲,也是全晚演繹得最好的部份。

因此,我有本文開始時候的結論。

香港的演唱會,特別在香港體育館舉行的,大部份有嚴謹的安排,包括演唱者的一言一行,印象中我沒有看過「即興」(improvise)演出,即使那些表面上看來是「特別的」場面,也是經過精心策劃的。參與演唱會製作的人視演唱會本身為一個工作,各單位必須完成他們手中的「工作清單」,他們會認為這就是「專業」。這種態度保證了演唱會的一切都是under control,歌者也不需要投入特別豐富的感情也有不錯的表現,不過觀眾也不可奢求演出會有甚麼驚喜。雖然王若琳這次香港的演唱會,宣傳強調她的個人風格,還是逃不掉這種呆板的製作模式,不過她本身就是一個有「性格」的歌手,在台下我感受到她那份自我的性格飄蕩着,在台上忘記一兩句要說的說話,Who cares?藝術家就是需要稜角分明的性格。

王若琳令我聯想到當年的王菲。那年王菲在演唱會中,半激動半無奈的說自己現在唱的歌不是自己喜歡的,我慶幸自己沒有作現場觀眾(我是後來看報導和影碟證實了)。直到現在,雖然王菲的唱片我差不多全買了,但我從來沒有看過王菲的演唱會,也不感可惜。王若琳若要在歌唱上有進步,她必須唱自己喜歡的歌,加上天賦的嗓子,我期望下一次王若琳專注投入演唱的音樂會。

Thursday, March 5, 2009

記驚蟄記

窗外刮起大風,天色深沉。一轉眼,雨聲淅瀝;冬意未盡,心中不禁悵然。春天下雨不是綿綿不斷的嗎?為甚麼像夏天的暴雨,驟然而至?



今天是己丑年的驚蟄。「蟄」指蟲獸冬眠的狀態,如何能把他們弄醒呢?只有雷聲才有如斯強大的能力吧!驚蟄就如大部份中國的傳統事物一般,充滿了一幅幅生動活潑的畫面,春意盎然,富有生命力。想像至此,更多的人物湧進意識中:端午的屈原、七夕的牛郎織女、中秋的嫦娥、重陽的桓景……



忽聞雷聲,驚醒了我的蟄。

翻查資料,原來驚蟄的春雷意味着農作物收成的好壞。有曰:「驚蟄聞雷,米麵如泥;驚蟄未蟄,人吃狗食。」,意指如驚蟄有雷聲,米麵多如泥土,象徵大有之年;相反地,則人要吃狗的糧食,表示饑饉之歲。當然,中國節氣是以黃河附近地域為依歸,香港位處南方,節氣時間總不能作準,何況,近年全球天氣大變,這些節氣會否如恐龍般成為歷史,還未可知。

年少時,我從來不會留意任何農曆日子,更不要說二十四節氣,那時我認為農曆是極度過時的東西,非常「老土」。家中長輩每次詢問日子,總以為我會回答農曆日子,我必報以無何奈何的樣子,心中嘀咕為甚麼還要保留這些看似毫無準則的曆法,一時有潤月,一時又是盲年,比西方的陽曆難掌握得多。其後接觸不同的歷史文化資料,知道了農曆曆法承傳了古代以農業為基礎的文化價值,是一種中國人的傳統。

雨還是沒完沒了,收音機傳出黃色暴雨訊號,應該是今年首次發出的。

雷聲加暴雨,看來今年將是大有之年。這是真的嗎?每天不停聽着經濟轉壞的消息,並不是甚麼好兆頭,究竟以後是甚麼光景?



我寄望明天天氣晴朗!

註:以上所有照片全是今天拍攝的!

Thursday, February 26, 2009

Facebook踢人記

先看看以下的圖片:



這幅就是近來在Facebook非常流行的「踢人圖」(我姑且將「Tag」譯為「踢」,我認為此字很生動地形容這個動作!)。

遊戲玩法是從自己的Facebook朋友名單中選擇合適的人物,配對圖中的角色。這種配對遊戲是運用Facebook相簿內的「標籤」(Tagging)功能,原意是把「相中人」標示出來,讓那人可以知道有關相片已上載,也讓他以後(比較)容易的找回自己的相片。一些有創意的人就繪畫如上圖的圖畫,再用標籤功能把朋友褒眨一番,通常能引起當事人的熱鬧討論,曾經看過一個人緣甚佳的朋友,一張圖畫換來差不多五十條的留言呢!我留意這個遊戲正在十多至二十多歲的朋友急速流行,現在更滲透到我輩等「年老」一族,鄙人有幸得一位「年青」朋友踢中,深感榮幸。有感Facebook絕對反映現代人的溝通模式,特此記錄一點觀察,給日後作參考。

兩年多前我開始使用Facebook,一來希望瞭解這東西的來龍去脈,二來是想找一個容易跟朋友聯絡的方法。用後發現Facebook提供一個多功能而且簡單易用的平台,加上開放源程式碼,公眾可以編寫形形色色的程式,增強Facebook的功能,變成百花齊放,實用和娛樂兼備的網站。舉一個日常的例子:打算將相片放在網絡相簿給朋友瀏覽。以前先要找伺服器放置相簿,再寫電郵通知各方好友相簿的網址;現在只要將相片上傳到Facebook的相簿,這個相簿的連結和預覽圖立即出現在所有朋友的「更新」欄目內。從技術的角度來說(不計私隱和販賣資料的網絡常見問題),Facebook不斷致力改善使用介面,使用者更加得心應手,可以說其方便程度是無出其右的。

弔詭的是,人類有了方便的溝通方法,並不代表有好的溝通。

現時礙於電腦硬件的限制,網絡友情缺乏了一些細微但非常重要的溝通渠道,就如身體語言、面部表情、觸覺和嗅覺等這些讓人類分清敵友的重要指標。即使現在攝錄器材很發達,可以完整地記錄聲音和畫面,仍然不能完全彌補所有缺失,因此網絡友情要獲得較佳的效果,剩下來只能依賴文字來補充和解釋。可惜使用文字表達情感,須動用高層次思考和不斷練習嘗試,只有少數人願意付出這等耐性去鍛練。

沒有精緻文字的網絡世界,剩下聲畫,造就了這些踢人圖、一堆「為甚麼我是蟲蟲?」、「我應該是肌肉人!」的留言和不斷被重覆轉載又轉載的影片。在這個輕視思考和缺乏教育的時代(情況不論中西,不過中國人社會尤其嚴重),連成年人也沉醉在膚淺片面的光影裏,不要只怪年青人只瀏覽Facebook和Youtube,而不懂思考。

我應該不會再繼續這個踢人活動。對我相熟的朋友來說,我最多只會是「隱形人」、「不知名生物」(圖中有錯字)或「潛左水」。

最最弔詭的是,我給朋友標記為「沉迷電腦者」,哈哈!

Wednesday, February 18, 2009

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遊記

星期天到嘉道理農場慢步一圈,由林錦公路入口至觀音山山頂,再到嘉道理兄弟紀念亭,海拔由一百五十米至六百米,全程花了六小時,只有不到半小時的小休時間,沿途邊走邊談邊拍照,倒不覺得甚麼,回到家中,疲累才浮現於意識內。

去年這時候還在穿大衣,今年已經踏入春天。今天最吸引目光的景物就是霧。



霧是一種低層雲,因接近地面,又能直接影響人類生活,從古至今是科學家研究的對象,也是文人墨客描述春天最重要的喻體之一。小時候我並不喜歡春天,特別那股暖流帶來的濕氣,在空氣調節物品匱乏的時代,教我非常不好受。現在我反而把握每次觀看霧境的時候,喜歡霧的變幻莫測、一瞬即逝的性質。霧還有一種神奇的力量,令普通的景物添上一層神秘感。當山林經過霧氣一拂,立即成為如國畫般的景緻。

隨霧而來的露也是今天的拍攝重點。



我沒有看過這麼多清澈的露珠,可以肯定這些水珠不是澆水留下來,而是霧氣經過一段長時間慢慢地凝結得來。嘉道理農場空氣清新,我主觀的認為植物生長得茂盛而健康。



同行友人提起嘉道理農場並不像一些政府管理的地方一樣,佈滿保安員和監制工具,我估計這裏的管理層相信參觀者有能力維持農場的環境,所以不應和不需要大加管制。從實際觀察所知,除了少部份人喜歡大聲說話外,並沒有過份的垃圾問題。

遊園後,我欣賞嘉道理家族對自然和生物保護的關懷。現在香港富翁雖多,但並沒有多少人像嘉道理家族般,每年仍然撥出一定數量的金錢來經營這個農場。他們關注的是香港社會的永續發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這份視野並不是那些短視嗜利的本地「首富」所能及。希望以後嘉道理家族能繼續保持那份對香港的情懷。

Sunday, February 15, 2009

我的奧斯卡2009

每年的農曆新年後至復活節假期都是我的電影月,先是提名奧斯卡的電影,後是香港國際電影節。以前每年總會看一兩齣奧斯卡提名的電影,今年對全部五部提名最佳電影(Best Picture)的片子也有興趣,以下是這些電影的預告片,電影內容綜合《U Magazine》和戲院的簡介,我把他們作為今年的奧斯卡巡禮:

  1. 《奇幻逆緣》(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2. 上映日期:二零零九年一月二十二日
    觀看日期:二零零九年二月七日/觀塘APM百老匯

    故事開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一九一八年,地點是美國新奧爾良州,橫跨一個世紀,描述班傑明巴頓所走過的路和認識的人,沿途發現生命的喜悅和死亡的悲哀,與及一些超越時間限制的東西。這齣是今年第一套看的奧斯卡電影,正在寫一些有關的感想,完成後立即貼在這裏。



  3. 《夏菲米克的時代》(Milk)
  4. 上映日期:二零零九年二月十九日
    觀看日期:二零零九年二月二十日/油麻地百老匯電影中心

    夏菲米克(Harvey Milk)是美國七十年代爭取同性戀權益的鬥士,也是美國史上第一位由民選產生,並公開承認同性戀身份的監視委員,半生追求平等待遇。當年美國社會絕大多數人都認為同性戀是病、是變態、是孌童僻,於是打着上帝的名義,對同性戀者口誅筆伐。夏菲米克一方面鼓勵同志向家人、朋友坦白,挺起胸膛走出衣櫃,一方面號召同志上街爭取權益。因為街頭運動搞得有聲有色,因此常受到恐嚇,最終四十八歲遭暗殺。



  5. 《一百萬零一夜》(Slumdog Millionaire)
  6. 上映日期:二零零九年二月二十六日
    觀看日期:二零零九年二月二十八日/旺角百老匯

    十八歲的窮小子澤牟(Jamal)參加極受觀迎的電視遊戲節目《百萬富翁》,一路過關斬將,快要棒走最高獎金二千萬盧布。但出身貧民窟的他,只是電訊公司內一名茶水職員,沒受過教育,憑甚麼答中連醫生律師都解答不到(?)的問題?節目主持不忿澤牟搶風頭,報警指控他比賽作幣,澤牟隨即被帶到警署嚴刑拷問,道出他悲慘的成長故事……



  7. 《驚世真言》Frost/Nixon
  8. 上映日期:二零零九年三月五日
    觀看日期:二零零九年三月八日/九龍塘又一城AMC

    想當年,大衞霍斯(David Frost)事業走下坡,於是極力游說電視台重金請尼克遜受訪,這場世紀對話,會吸引全球觀眾收着,霍斯希望一舖翻身。可惜水門事件後一宜保持緘默的尼克遜之所以肯亮相,也是為了挽回形象。他氜一個要揭露,一個要隱瞞,等如參與世紀豪賭,如果尼克遜勝出,意味大衞問不出甚麼,觀眾喝倒采,聲沉影寂,大衞臝得當聲,意味尼克遜招架不住,形象破產,一舖清袋。



  9. 《讀愛》The Reader
  10. 上映日期:二零零九年三月十九日
    觀看日期:二零零九年四月八日/油麻地百老匯電影中心

    二戰後的德國,琦溫絲莉(Kate Winslet)飾演的電車售票員Hanna在大戰後的德國邂逅了十五歲學生哥Michael,展開一段忘年情慾戀。弔詭的是,Hanna與Michael幽會的條件,是要他每次上床前為她朗讀各式名著。未幾,蘗戀因Hanna離開結束,二人闊別多年後在法庭重遇,Hanna已不復當年風采,被控在納粹集中營工作期間,肆意屠殺大量猶太人,Michael對Hanna塵封記憶又再喚起,糾纏不去。本來,攻讀法律的Michael有證據替Hanna說罪,但遭Hanna拒絕。



除了以上五齣電影外,以下還有一些打算到戲院看的電影:

  1. 《聖訴》(Doubt)
  2. 上映日期:二零零九年二月五日
    觀看日期:二零零九年二月十三日/油麻地百老匯電影中心

    鐵腕校長艾修女一直以嚴苛的校規領導其教會學校,但費神父卻認為學校應該順應社會潮流推行改革。在雙方爭持不下時,純樸善良的珍修女卻發覺費神父對學校新收取的首個黑人學生明顯特別關心。艾修女在毫無憑證下,以「神父褻童」罪向費神父作出嚴厲指控,以道德控訴掩藏爭權奪位的真正欲望。各人為了捍衛道德真理,付出沉重的代價。



  3. 《浮生路》(Revolutionary Road)
  4. 上映日期:二零零九年二月十二日
    觀看日期:二零零九年二月二十日/觀塘APM百老匯

    故事以美國五十年代為背景,年輕夫婦威勒(Wheeler):法蘭(Frank)和愛普(April),自視與眾不同,不甘平凡,決定移居巴黎追求理想人生,只是追夢路上卻由相愛衍生懷疑與妒忌,分歧浮現,衝突頻生,夢想未達,二人卻已愈走愈遠......



  5. 《換命謊言》(Changeling)
  6. 上映日期:二零零九年二月十九日
    觀看日期:二零零九年二月二十三日/油麻地百老匯電影中心

    故事根據1928年一宗轟動洛杉磯、動搖整個加州司法制度的兒童綁架謀殺案改編,單親媽媽姬絲汀與九歲大的兒子韋特居於一個勞動階級聚居的村鎮,一個星期六的早上,她如常於離家上班前與兒子道別,回家後發現他離奇失蹤。姬絲汀連月來廢寢忘餐尋覓愛兒,但漫長的搜索似乎徒勞無功,直至警方聲稱找到韋特,她滿懷希望與兒子重聚,卻發現眼前人並非親兒。

    兒子已被掉包,姬絲汀不惜一切堅持當局要繼續追查兒子下落,以一個普通婦人之勢孤力弱,挺身挑戰貪污惡警及面對保守群眾的壓力,更被指有妄想症被關進瘋人院!後來幸得比格勒牧師(尊麥高維治 飾)協助,力抗各方的阻撈,揭發失蹤案背後的驚天駭人真相……



  7. 《禮儀師的奏嗚曲》(Departures)
  8. 上映日期:二零零九年三月十九日
    觀看日期:二零零九年四月十一日/旺角朗豪坊UA Cinema

    失業的大提琴手大悟與妻子美香回山形老家生活,他應徵「送行服務員」一職,原來是送別先人的禮儀師,負責在葬禮上清潔遺體和整理儀容等的入棺儀式。大悟為著生計接受了新工作;經歷一場場的儀式,漸漸了解妝扮死者的重要意義,甚至尋回失落已久的親情.....



香港國際電影節將於二月二十六日公佈有關參與電影的資料,三月一日開始售票。去年看到較少電視,今年若遇到喜歡的,會爭取時間入場呢!

Saturday, February 14, 2009

你看到這篇文章時,或許正為今天忙得團團轉,或許還眷戀着剛過去的喜悅,或許為自己的落泊而感觸,又或許根本沒有甚麼特別的感覺。不過,你還是會肚餓吧?不如現在我邀請大家一起「吃飯」吧!

當小學自然科(相當於現在常識科的三份之一)提及「粒粒皆辛苦」之際,不知何故我總是弄不清楚和米所指是甚麼,又給米飯、禾稻、稻米等組合困擾,後來,媽媽花了一段時間給我解釋這個「微妙」的關係,雖然我老想不起媽媽所用的方法。老師提及農夫耕作很辛勞,日曬雨淋,勤戒年幼學生珍惜食物。老實說,那時我完全沒有真實的感覺,只可在腦中構想耕種生活究竟是一回怎樣的事。直到有一次朋友邀請到「綠田園」嘗試耕種,只消一會,辛苦的感受已經烙印記憶。雖然現代農夫藉不同的機器幫忙,他們的工作仍然值得我們這些足不出戶的城市人尊敬的。

米和中華民族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我們的日常語言中,特別是我們的母語廣府話,包括了很多和米/飯有關的詞彙:「搵啖飯食下啫」、「你唔使憂柴憂米真好啦」等等,可見我們從來都是受中華民族的農業文化影響,是我們切不斷的根。

中國人是最先把野生的稻作為大量耕種的民族,從此,米就是中國(特別是南方)最主要的的糧食,當然在耕種的過程中不斷利用天然技術改良品種。隨著民族的發展,稻米文化傳播到當時王朝勢力可及的地方,包括日韓和東南亞。現代中國亦是世界最積極改良水稻品種的國家,成為雜交水稻Hybrid Rice)和超級雜交水稻。據我所知,現在國內有些農戶開始栽種這些改良品種,聽聞這些稻的優點是收成多,但飯味較傳統的差。

說起飯味,有些人可能從來沒有留意。正如梁家權先生《尋找失落的菠蘿油》中說,香港人心目中對飯可有可無,他認為唯有在苦難的歲月,人才會明白飯的重要性。「憶苦才會思甜,人對飯的珍惜,始於捱苦。艱難歲月,無菜無餚,一碗飯便是上品,這時它真是甜的。把淨飯夫入口內,不要囫圇吞棗,首先讓口水做點工作,將本來是澱粉質的飯分解成單糖。飯香是入口前的嗅覺,飯甜是入口後的味覺。」可惜,香港深受各國飲食的影響,米的輪入量逐年減少。我是其中少「吃飯」的人,粗略估計,米只佔我糧食的百份之二十左右,跟上一輩的家人比較,飯量明顯減少,還有多少人會留意飯香飯甜的感覺呢?

近來留意本地的一個組合 ─ 農夫,他們的大部份歌詞揭示社會的現象,有時還會大加諷刺。在網上找到《粒粒皆辛苦》這首歌,他們借農夫耕種的特色,比喻人生大大小小的經歷。留意歌詞,你能找到共鳴嗎?我也將此歌回應小學那位教導「粒粒皆辛苦」的老師:



看到這裏,希望大家可以獲得一些(精神上的)食糧,努力生活吧!

Friday, February 13, 2009

我的十六事


Facebook先後兩次給朋友「tag」中,直到今天才完成。其實在半年前我已經模仿別人網誌寫了《有關自己的一百事》,以下大多按照這個藍本增長修改,希望朋友對我有多點認識。

  1. 書迷,喜歡文字帶來的神奇經驗。多閱讀不同科目的書,現對幾個題目的書籍產生興趣:達爾文演化論、中國歷史文化和學習古代漢語的書。

  2. 喜歡攝影,可能先天對人不敏感(或許是後天去學習不敏感),所以總不能拍到滿意的人像相片。現在較有把握是景物攝影(Landscape Photography),現在自學相片後期處理。

  3. 喜歡聆聽多種音樂類型:由古典音樂、流行曲、爵士藍調、騷靈民歌、甚至粵曲南音,總而言之,好聽就可以。

  4. 無論多愛自己的iPod,喜歡的歌曲必買唱片。我基本上擁有大部份或全部以下歌手的唱片:陳奕迅、張震嶽、林憶蓮、王菲、楊千嬅、Bjork、Beyond、Coldplay和最近的方大同。

  5. 喜歡看電影,無論觀看甚麼影片,也會視為一個獨特的觀賞經驗。當然遇到觸動思維和情緒的影片是一件賞心樂事,若遇爛片,一笑後會關電視或離開戲院。

  6. 念舊,以為不應該表現出來。以前怕別人譏為「老土」,現在是保護主義抬頭。

  7. 小時候閱讀「四環九約」後開始留意香港歷史。懷念殖民地時代開放的社會氣氛,雖然英國人說不上尊重香港華人,但英國有深厚代議政制傳統,和人本主導的治國方法,使香港成為獨特的地方……

  8. 喜愛美國紐約和紐西蘭,除了有足夠時間對這些地方產生感情外,也認為紐約是大都會的典範,充滿動力而文化涵養豐富,紐西蘭是人間樂土,寧靜而單純。另外希望作長時間重遊的是日本京都,渴望一到是倫敦、冰島和北歐諸國。

  9. 隨年齡增長,愈能體會老子提倡的「無為而治」。利用順手拈來的譬喻就是金庸武俠小說中提及「手中無劍,心中有劍」的道理,雖然並不完全解釋此句的精髓。

  10. 尊敬一些對人類思考產生極大影響的人物。達爾文的演化論徹底改變現代生物學對自然的看法,也使人類重新評估對自己的價值。維根斯坦對日常語言的深刻反省(可惜到現時還未能完全讀懂),啟發李天命確立語理分析的架構,解脫不少人間痛苦。

  11. 我跟朋友相處愉快。我相信自己是一個細心的聆聽者,透過朋友的經歷見聞,聽到自己可能一生也不會遭遇的事件,可以擴闊人生境界,還能刺激思考。

  12. 從小受基督宗教的教導,可惜心底總有一份無名的抗拒。經過一位神父的教化牧養,認識基督宗教那種作為人類宗教應有的特質,包括對人和別的宗教的包容力。加上個人經歷豐富的代父母,更為這份美麗的因緣際會而感恩。

  13. 一直以為讀書不需協助。預科時遇到幾位品德、學養和身教言教俱佳的老師,給了資質有限的我莫大的啟發和指導,也奠定心中好老師的模範。

  14. 相信遇到好老闆比好老師更難。曾遇「控制狂」上司,不喜歡下屬有主見,又不能/不可以解釋自己堅持的原因,顯示自信心不足。不過,一山還有一山高,眼見一位連基本為人也不能的上司,令我增廣見聞,大開眼界。

  15. BBC紀錄片的粉絲,佩服英國人將好奇心有系統地轉化知識,惠及世人。特別喜歡大衞愛登堡(David Attenborough)介紹的自然生態,也欣賞一代宗師的魄力,也為他的視野而驚嘆。

  16. 完全不懂烹飪,當知道有人會為他自己,甚至為家人做飯,無論那人的年紀多少,我即報以肅然敬意和讚歎,並希望有機會一嘗!

謝謝你堅持看到這裏,請留言吧,使我知道你已經完成這項「創舉」呢!

Thursday, February 12, 2009

網誌開張

從少希望每日寫下自己的生活,可惜沒有恆心,最長只可連續寫一星期。

兩年前,當時為尋找一些抒發渠道,也曾執筆(正確點是敲鍵盤),可惜最後故態復萌,只寫了數個月便擱筆。

踏入二零零九年,寫日記的念頭又再一次在回憶中跳出來,加上一個朋友也正在為他的網誌不斷籌備,因此加速了我開這個網誌的決心。

我打算把這個網誌用來記錄自己喜歡的事情:書籍、音樂、表演、電影、旅遊等等東西。直到這一刻,我還沒有強迫自己要每天更新一篇文章,只計劃定期到這裏添加一些文章,我祈望在沒有甚麼壓力下,能夠提高自己寫作的速度和能力,最後達到每天都寫一點吧!

農曆新年開始,我已經打算在今天開張。為甚麼選擇今天?就是二百年前的二月十二日,是偉大的博物學家達爾文的生辰。今年也是他的巨著《物種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出版一百五十周年紀念。達爾文令世界從那時開始變得不一樣;我抱着相同的願望,盼望這個網誌,最少能為自己帶來不一樣的世界,亦僅此而已。

想起文章欠了一些看頭,所以補回今天Google為達爾文誕辰所設計的Doodle,其實每當看到Google為不同日子設計的商標,也是一個有趣的經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