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pril 2, 2009

快活愚人節

兩天前,表弟相約到跑馬地看賽馬,雖然找我去看一種從來不會參與的活動,有一點詭異,不過我喜歡這種不按道理出牌的遊戲,所以答應了。原來表弟跟爸爸說起到馬場,爸就提議四月一日的晚間賽馬。

小時候,從不同的渠道得知「不可賭博」的訊息,隨後就把賽馬和打麻雀與賭博掛鈎,再用一兩個賭博至妻離子散,甚至家破人亡的例子,說明賭博是一種惡行。(我相信現在很多教育組織仍然使用這種大家長恫嚇式的「指導」)這些觀念曾一度影響我視賽馬和打麻雀為不當的行為,對參與這些活動的人也會產生莫名的反感。當然,長大後對世情增加瞭解,懂得分辦賭博和娛樂,也知道賽馬和打麻雀內在的自足價值,並不一面倒以為這些活動等同賭博。

想通了,不僅沒有以前的執着,而且還在當中尋找樂趣。學懂打麻雀後,每年總有數回實習的機會,多是同學或舊同事的敍會,我對打麻雀不甚了了,亦自感資質有限,只愛這個(最少)四人的聯誼時間。我生性吝嗇,不喜歡掉錢的感覺,所以每次限用少量金錢作「娛樂費」,相信不會沉淪。

其實我很欣賞現代馬的體型和跑姿,流線型的身軀配合充滿動力的步伐,渾然天成之感悠然而生。多得去去年香港政府(爭)奪得協辦世運馬術,馬匹的美態,通過電視畫面而發揮至極。可惜香港人只把馬匹作賭具,白白浪費了這次大開眼界的機會。對我來說,賽馬比打麻雀賭博性質較重,缺乏聯誼成份,而且不知何故電視直播的賽事,畫面十分單調,旁述的聲音常帶囉囉嗦嗦的語調。今晚以前,即使我嘗試認識賽馬,還是沒法完整看完一場賽事就會轉台,更遑論花錢下注吧。今晚進馬場的經驗,使我徹底的對香港賽馬會和賽馬活動改觀。

從禮頓道走了十多分鐘到達公席的入口,甫進場即看到賣啤酒的攤檔,包括一些香港市面較罕見的品牌;往後走,就是一些賣熟食的檔口,有燒味飯、粉麵、地道小吃等等,價格並沒有因在馬場而開天殺價,難怪不少人正在吃着晚餐等待開賽。走完賽道旁的地方後,我們走進投注的地方。從那裏的玻璃窗可以看到觀眾席和賽道的一舉一動,加上空調設備,怪不得有些老練的「馬迷」開始聚集等候。表弟和爸爸討論有關下注的方法,我繼續探索玻璃窗外的光景。人群陸續入場,馬場的氣氛變得熱鬧,那些啤酒攤前三五成群的人一邊呷酒一邊談笑,樂在其中,說他們在賭博,倒不如說他們參加嘉年華會。這些歡愉的氣氛完全擺脫印象中那些經常板着面孔,視輸贏如命的馬迷的畫面。

我們找到位置坐下來,馬匹開始走進跑道旁的「亮相圈」徘徊,人群開始靠攏,他們大多專注馬匹的狀態,交頭接耳地討論,當然也有少數遊客在湊熱鬧。走了三至四回後,騎師穿着獨有的策騎衣飾出場,騎上出賽的馬準備;再多走一至兩圈,人和馬離開亮相圈進入跑道,走到比賽的起點;花了一點時間進入起跑閘,一聲令下,馬匹勇往直前;不到兩分鐘,馬匹經過觀眾席,馬迷激動地叫喊已經下(重)注的馬匹,馬匹衝過終點,叫喊聲停止;獲得冠軍的騎師和馬匹再次走進亮相圈,跟已經站好的馬主公式地拍照。稍停一會兒,下一場的馬匹進入亮相圈,開始下一個循環。


一幕幕緊湊豐富的畫面如此填滿了一場半小時的賽馬,摒棄了電視的刻板,換來流麗的動感。我很佩服香港賽馬會,把賽馬的活動舉辦精彩而有效率,可知道要維持半小時作一場賽馬,沒有可靠的配合是永遠辦不來的。看了三場賽馬,表弟合共賠了十一元,似乎他很有興致,可惜約了姨姨晚飯,唯有八時半離開了。

這次觀看賽馬的經驗是快活的,當然這只限單純地欣賞賽馬活動的本質。若強求在賽馬中獲得額外的金錢,注重得失輸贏,轉移了欣賞的心情,變成水中撈月,只會平白增添自己的痛苦。這項基本上必輸的活動,可以作娛樂,不可太認真。

6 comments:

MorningQ said...

你的switch功能非常利害呀!

Sky said...

不明白你指的是甚麼switch,或是switch在甚麼地方?

Floating in the Air said...

我也不喜歡輸錢! 我相信很多香港人都視賽馬為賭博!

之前在港協辦的京奧馬術比賽,入場參與的觀眾, 又有多少人能真的了解怎樣去欣賞比賽呢?

Sky said...

所以我認為將賽馬視為賭博,只會是一件痛苦的事。生活已經夠苦,何必要自討苦吃!

若把重點放在欣賞香港賽馬會的專業表現,或賽馬本身的美感,又或把賽馬視為娛樂,我相信絕對會是一件樂事。

其實香港天氣不適宜馬匹生活,也不利草地生長,所以馬術不宜/不需要推廣。但北京世運馬術賽事能夠帶來近距離的接觸,最少(對我來說)是一件個難得的機會。

不過如無必要,我不會主動走進馬場,哈哈!

MorningQ said...

我相信千個進入馬場的人,也不會有一個為欣賞馬匹作為目的,你可能已是例外中的例外了。

Sky said...

進馬場的人各自有目的,我喜歡去發掘不同的視角和觀點,也樂在其中,這已經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