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17, 2009

嗜血橙

上周五(三月十三日)到了觀塘一間「偽日式」超級市場購買這些「血橙」。其實早一星期已經發現這新產品,原來打算買來嘗試,最後因購買其他物品而忘記了。花費十四元九角買了三個血橙,我有一份期待。

「血橙」是直譯英文Blood Orange ,台灣譯為較優雅的「櫻桃橙」(可惜除顏色外,與櫻桃沒有一點關係)。血橙和其他甜橙的分別,表面看來血橙的果皮較凹凸不平,內裏則是那份神秘的深紅色果肉。為甚麼果肉呈現出深紅色?就是一種植物常見的化學物質:花青素Anthocyanin )。

花青素令植物產生不同深紅色、紫色甚至藍色。請不要受健康食品的廣告宣傳影響,以為花青素難得一見,在常見的「紫心」番薯,茄子的表皮,甚至秋天的紅葉也含大量的花青素。不過柑橘屬Citrus)的植物通常不含有此物質,因此血橙成為鶴立雞群的品種。花青素是一種強力的抗氧化劑(antioxidant),可以減低自由基(free-radicals)的活動能力,而一些科學研究(Free-Radical Theory)認為自由基就是癌症和身體衰老的原因之一,由此推斷,攝取足夠的花青素花以減少以上病變的發生機會,也為血橙添加另一種的價值。我對這些營養學的研究常抱懷疑,只抱着簡單的「均衡飲食」的概念和「分散投資」的策略,以為可以減少食物可能帶來的問題。血橙的味道如何呢?繼續期待……

收拾好晚飯的餐具後,我快快拿出一個血橙和一個普通甜橙,比較兩者異同,結果如各位所看到的相片。切橙後看到血橙那種似曾相識的赤紅,是一種達到目標的痛快;把它們拿來嗅一嗅,血橙的味道沒有一般的強烈,那幽幽的氣味使腦細胞活躍地想像吃下的味道。兩個橙給我把玩一番後分給家人一同吃了:外婆的反應最有戲劇性,她以為血橙是變壞了橙,看到她匆匆拿了普通甜橙而放棄血橙,我着她嘗試。她吃了一口,往後就繼續吃了第二塊,她說味道不錯。媽媽喜歡接觸新食物,不過她說血橙和普通的沒有分別。爸爸和我一起切橙和拍照,他認為味道與普通甜橙有分別,而我就用了最「慢」的速度,用舌頭感受血橙的味道,可能是花青素的影響,當橙內的檸檬酸刺激過後,一份木莓(raspberry)的餘韻安溢地滲透出來,這是一種嶄新的體會,需要親身經驗才知道箇中滋味。

領會過血橙的味道,我在網上發掘有關的資料。血橙是一個統稱,包含若干種不同的品種,如Moro、Sanguinelli、Jaffa和Tarocco等等。我估計血橙是首次引入香港銷售,如今次買到的Moro品種,並沒有出現在香港新奇士的官方網頁內,而此產品去年已經在台灣發售。(可參考:台灣新奇士懶蟲的異想世界)再查看血橙的歷史,美國在大約十年前開始銷售這種產品,種植地主要在加州(California)、德薩斯州(Texas)和佛羅里達州(Florida)。不同產地按氣候種植不同的品種,陽光和氣溫直接影響果肉和果皮的顏色。繼續尋根究底,有記錄顯示,血橙首次在一八五零代於南歐出現,後經過西班牙和意大利的移民帶到美國。普通甜橙通常會榨取果汁,偶有入饌,但從來不是主流;血橙剛好相反,因血橙汁帶有一丁點的澀,不好喝,卻因橙肉的深紅使它幸運地成為頭盤和甜品常用的材料。細看不同網誌的食譜(按此),原來血橙是挺受歡迎的。

我不知道今次的血橙在那裏出產,我認為記着美味的感覺就可以了。曾經聽聞朋友利用剝橙皮的比喻,引出「一個問題可有無限的解決方法」這個概念,更帶出與人分享成果的重要性,我佩服朋友這個簡單而深邃的比喻。食物與生活息息相關,雖然飢餓偶然會帶來生活的煩惱,但跟食物打交道,總是能夠帶來愉快的情緒。我喜歡血橙,有機會一定再試。

5 comments:

Floating in the Air said...

很想嘗一嘗這血橙的味道, 顏色很美!

拉開一下話題, 3701是舊橙(唔知有無記錯),聽阿媽說這型號的新奇士橙是最甜又無核的, 最適合懶人我呀! 唔好小看老人家, 佢地係專業的採購員, 唔只看外表架!

Sky said...

根據隨便在網上看的資料,香港的新奇士橙主要有兩個品種,秋冬季(即現在看到的)是Naval,春夏季的是Valencia,而不同的數字代表不同大小:

Navel:4031(細)、3107(中)、4012(大)

Valencia:4014(細)、3108(中)、4388(大)

至於橙的味道,要視乎種植的環境,所以就算今年的3107很甜,下年同數字又可能是另一回事。

Unknown said...

你既comment好似人地wine tasting咁!

Sky said...

係咩?我又無睇過品酒的文章,不過我認為這只是一些生活小知識,起碼我寫完呢篇後,食橙都認真左,哈哈!

Unknown said...

"一份木莓(raspberry)的餘韻安溢地滲透出來"
呢d咪wine tasting所謂既aftertastes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