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rch 19, 2009

花展的日與夜

零九年三月十八日,原來相約朋友早上看《禮儀師的奏嗚曲》,下午到維園看香港花展。不過當天午飯時間要到金鐘參加旅行團的茶會,而我估計茶會對釋除父母對柬埔寨的疑慮有幫助,唯有取消看電影,茶會後與媽媽直接到花展與爸爸和朋友集合。

上次到香港花展已經是幾年前的事。初期香港花展規模比現在少得多,人群也沒有現在那麼簇擁,倒可以留一點空間給自己慢慢欣賞和拍攝花兒的美。現在花展知名度大幅提高,參觀人數每年遞增,主辦當局隨之把花展視作一年一度的盛事,投入更多資源,擴大展覽範圍。可惜,正如香港書展的困局一樣,主辦者只重視參觀人數多寡,而沒有認真提高展覽的內容和質素。

結果幾年以後,展覽的模式開始固定下來,主辦者除了每年更換主題花外,不論是場地設計,還是參展單位的名單,已經沒有轉變。或許主辦者已經很滿意花展的成果,不過我認為缺乏改變肇於主辦者的不思進取,最少我還是看不出香港花展的定位究竟是甚麼?希望花展令參觀者認識多點植物的知識?那麼香港動植物公園、香港公園、九龍公園、甚至海洋公園和全港的郊野公園比香港花展更具教育功能。在春天時份提供一個休閒的場所?花展的人流實在太多,感覺如在逛花市,大部份人攜帶着相機拍照(包括我),更多的人聯群結隊,放聲談笑,完全投入自己的境界內,忽視花展試圖帶出的訊息。花展剩下來只有熱鬧的軀殼,沒有實際的功能。


因此我對花展的新鮮感漸漸減退,直到今年的主題花-秋英,使我重新提起興趣。

我不是特別喜歡植物,對花名更加記不穩,我只把花朵視為自然界的藝術品,遇見喜愛的會用相機記錄下來。我喜歡秋英的形態,以前直覺地稱這些為單瓣菊花,到了花展會場,我才知道這些花朵叫秋英,又名波斯菊,英文常用名(Common name)叫Cosmos。這可能是我今年花展中唯一獲得的知識。

至於花展的事物,正如前面所述,沒有多大轉變。我轉為留意花展與參觀者之間的關係,拍了幾張有關的相片。同行朋友提出一個有趣的現象,花展中所看到的相機,由數年前以數碼「傻瓜」機為主流,轉為現在的數碼單鏡反光機(DSLR),好像我們這些拿半傻瓜(Prosumer)相機的真是少之又少。當中產生了另一種弔詭的現象,有機會值得再談。


今屆花展一個嶄新的發現,就是夜裏看花的經驗。由於今年下午二時多進場,轉眼間到了傍晚時間。這個時候光線變化很快,而改變幅度也大,昏黃的顏色使日間看來平平無奇的事物添上了一份神秘的艷麗。入夜後,會場的燈光產生出另外一種陽光沒有的冷浚,加上植物晚間自然呈現的休息姿態,人工的燈光與自然界配合,帶來久違了的新鮮感。加上入夜後人潮漸散,回復一種適當的空間去感受身旁的花朵,這才是春天應有的休閒,才是一個將花視為藝術品的空間!


下次再有機會走進花展,我會選擇晚上。

2 comments:

MorningQ said...

我會覺得下午3時後進場會是個不錯的選擇,因為斜陽西下,那種光線不錯,而且亦可避開年長一軰的人群,日夜兩種時光並得.

Sky said...

同意,若要避免人潮,晚上是最佳時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