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24, 2010

聖誕燈飾2010 ─ 置地廣場、國際金融中心二期、皇后像廣場

我想本文是今年聖誕節前最後一篇有關聖誕燈飾的文章。

那天到中西區辦事,回家前順道參觀一些絕少踏足的商場,為聖誕相簿增添數張自己喜歡的相片吧。身旁沒有甚麼裝備,仍只有那部長焦距相機,全部相片皆是手持拍攝。拍照的目的是把裝飾帶來的氣氛記錄下來,畫面的質素並不是我最主要考量的因素。

首站是置地廣場(The Landmark)。選擇置地廣場,原因有二:一、我先逛附近的唱片店,再到這裏;二、回味兒時回憶,就如上篇所說,小時候最有印象的聖誕裝飾,就是置地廣場的聖誕樹。

置地廣場只有兩個裝置主體:聖誕樹猶在,簡潔而精美;另一個是觸目的「聖誕『老』情人」。他們站立在商場中央水池上,雙方對方準備作親吻狀,可以說這是今年看過的裝飾中,最具人情味的作品!

Landmark
置地廣場

第二站到達皇后像廣場,這裏每年設有一棵大型聖誕樹。本年由一間水晶公司贊助,可惜此樹設計平平無奇,日間甚至看不清那些水晶,以下是十二月初拍下的照片:

Statue Square (day)
日間的皇后像廣場

晚間再次到達廣場,效果比日間好,最少可以發現樹上掛滿水晶。剛遇定時的燈光秀,才發現樹底藏有水池,噴出水柱。總括來說,皇后像廣場場聖誕樹錯誤地選擇白光,把四周大廈顯得失色,感覺此樹太霸道,並不能與四周相映成趣,令我感覺不太舒服。

Statue Square (night)
夜晚的皇后像廣場

最後打算乘天星小輪回尖沙咀,到達最後一站國際金融中心二期

今年這裏以木偶為主題,跟過去幾年相比,看來比較平淡。那裏幾個高達二樓的木偶模型,好像擠在一個狹少的空間裏,裝置的佈局不太理想。我反而留意中央的聖誕樹,掛滿小木偶,成為一個有趣的布置,我認為這是今年最有心思的聖誕樹。

ifc
國際金融中心二期

本年度的聖誕燈飾系列到此結束。今天是平安夜,再次祝你聖誔平安、新年進步!

Saturday, December 18, 2010

聖誕燈飾2010 ─ 朗豪坊、海港城及1881 Heritage

繼續拍攝聖誕燈飾的計劃。

朋友相約剛過去的星期五下午(十二月十七日)拍照,臨時的工作使我不能準時現身原定的灣仔時代廣場,我直接到旺角朗豪坊再會合朋友一起。

以前香港慶祝聖誕節的裝飾,集中在維港兩旁的中環和尖沙咀東部的戶外燈飾,商場通常作簡單的布置,提示顧客清貨減價的訊息。那時最深刻的布置就是置地廣場內那棵很高的聖誕樹,掛滿七彩繽紛的燈光,商場內播放着輕快的聖誕樂曲。簡單的陳設已經吸引我看了一段不短的時間。

進入九十年代,香港進入消費主義時代。回歸後變本加厲,國內民眾到香港瘋狂「血拼」各大名牌,香港人也沉迷形形式式的物質生活,聖誕節演變成年度「購物節」。商場當然不會放過任何做生意的機會,近年聖誕裝飾就如樓價一樣不斷「升級」。我不只一次聽過國內的親友,提及香港的聖誕裝飾,均流露渴望到港「歡度」聖誕之情,可見香港的聖誕布置已經列入「世界級」水平!

朗豪坊在砵蘭街入口放置了一隻大大的Hello Kitty,腦中想像那種人山人海的情況。不出所料,踏進大堂,每處擺放Hello Kitty的地方也擠滿人群。原來以為可以找到Hello Kitty的新意念,就如兩年前在漢城63大樓看過的「Kitty S.: Art & Design Exhibition Seoul」展覽,運用Hello Kitty產生各種意料之外的變奏,不過最後失敗了。雖然每個Hello Kitty掛上不同的裝束,仍感千篇一律,好不容易找到一個位置,頗能切合我心中的主題。

朗豪坊
朗豪坊
不能在Hello Kitty身上找主題,轉換留意其他人和這隻玩具貓的互動吧。行動最後仍然失敗,原因大部份人只把Hello Kitty當成佈景板,目的就是拍「到此一遊」的照片,我一直懷疑人群中有多少是真的喜歡Hello Kitty的?最後只是隨心拍下幾張沒有特定主題的相片,濫竽充數吧!

停留一個小時後,乘車到尖沙咀海港城。

九龍倉屬下的海港城是尖沙咀的大大業主,每年聖誕節會不惜工本,布置商場,還會舉行亮燈禮。海港城天星碼頭入口通常是裝飾最豐富的地方,有一年曾經設置一輛會動的報時火車頭。近幾年裝置沒有那麼花巧,我甚至認為今年的裝飾沒有特色可言。

我最有興趣旳,反而在海運大廈的Playmobil模型和廣東道側,由日本兒童繪本家谷口智則主理的聖誕裝飾。

拍攝前我沒有聽聞過谷口智則,不過我還是喜歡他使用的顏色配搭,如下圖他們騎着一條粉虹色的海豚:


海港城
還有一個特色就是分佈全條通道的聖誕老人。他們的樣子相同,身上的圖案則由不同的公司/機構負責繪畫。這裏我運用遠攝鏡頭把不同的聖誕老人壓縮在一個畫面上,增加層次感:

海港城
海港城
最後我們離開海港城,沿廣東道步行至1881 Heritage。這裏是舊水警總部,經過大規模改建,去年開始營業。下圖右上方看到的高樓是北京道一號,前面三層高的舊水警總部的原址,現在改建成為酒店。

Heritage 1881
1881 Heritage
1881 Heritage的特點是商場多戶外地方,上圖右下方是今年商場擺設的主要裝飾:旋轉木馬及藍色聖誕樹。在商場的平台,還擺放着一些如水晶球般的裝飾(上圖左上方),配合不同顏色燈光,產生不同的效果。這裏人流多,幸好地方尚算寬敞,可以輕鬆欣賞燈飾及拍照。

我喜歡尋找新角度,運用相機的特點,產生一些特別的圖像,就如上圖的左下方。拍攝聖誕燈飾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我期望可以透過相片跟你分享我的喜悅。

祝大家聖誕平安!

Thursday, December 2, 2010

聖誕燈飾2010 ─ 尖沙咀東

每年十一月左右,媽媽總會無意間提起:「尖沙咀的燈飾亮燈了沒有?」今年不例外。當我知道十一月十日某商場舉行了亮燈宣傳後,知道今年尖沙咀的燈飾已經準備好,並告訴了她。

亮燈後有一次機會坐車路過尖沙咀東沿岸,我相信二○一○年的尖沙咀東部的燈飾是近年來最不起眼的。從八十年代開始,到尖沙咀看燈飾已經成為聖誕節其中一個指定的活動,無論今年的燈光變得如何暗淡,這個如「朝聖」般的活動是不可被其他東西取代的。

我和朋友選擇了十一月末的星期一拍照。晚飯後先沿尖沙咀東部布置了聖誕燈飾的建築物走了一圈,初步認識不同的畫面,然後打算各自精挑自己的喜好來拍攝。剛開始時,朋友問我一個問題:「你今天的主題是甚麼?」我呆住一會兒,「主題是甚麼」不就是我曾經自問的事情嗎?我當時知道唯一尋找答案的方法,就是投入活動,我立即準備器材,毫不猶豫開始拍攝。

當晚我只準備了一部三十倍變焦的數碼相機和一支輕便的三角架。捨棄單鏡反光機,為免太勞累外,家中的鏡頭並沒有如此強大的焦距,可以靈活選取一些不太輕易看得出來的畫面。這個好處在稍後的照片再多說明。

先看一些比較傳統的燈飾照片:

傳統燈飾
傳統

這個類型的照片須留意拍攝的位置,正如看動態版《清明上河圖》一樣,很多時候需要與燈飾保持一段適當的距離,才可以看到獨特的畫面,就如右下角的聖誕老人相片,其左下角黑色位置實際是幾棵石粟樹,若站得太近,是沒有可能拍到完整的聖誕老人圖案。

長焦距相機這時候能夠發揮效用,把畫面的精髓輕易擷取出來,避免畫面剩下過多黑位或與主題無關的事物擾亂畫面。如上圖左上角的雪人圖案,就是尖沙咀中心的燈飾中選取出來的一部份,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那裏玩一玩treasure hunt遊戲。

回到今年聖誕燈飾的主題,原來我打算拍攝聖誕老人、雪人等大特寫,但只用傳統的方式拍攝,將會顯得單調沉悶。當時我靈機一觸,可以使用失焦效果,令畫面看起來有特色,結果第一次使用相機提供的手動對焦功能(當晚以前我認為手動對焦是多餘的!)。

下面這組看起來模模糊糊的照片,就是使用長焦距加上手動變焦拍出來的。

模糊
模糊

朋友說喜歡這類相片,原因是燈泡看起來像連成一線,細心留意,每顆燈泡化成一個個圓形的光斑。經過多次的嘗試,我發現光斑的大小與失焦距離成特定比例,失焦愈多,光斑愈大。因此現在看起來,左下角的聖誕老人的光斑面積較少,而圖上中間照片的雪人光斑較大。

一直下來,我還在沉醉自己「新發現」的手動對焦而不斷拍照時,朋友提醒我:「你的相機可以扭動變焦環,為甚麼你不嘗試利用一下呢?」他又說對了,我隨即試驗慢快門拍照時扭動變焦環,每顆燈泡劃成一道直線,產生了一種奇特的擴散效果。

經過多番的測試,拍攝擴散的相片要留意轉動的速度,這個速度決定光線在畫面「行走」的距離。還要留意的是拍照時要找出畫面的中心,令擴散的效果不會妨礙觀嘗畫面。最後不可不提,如希望產生出來的光線是直線的話,必須使甪質素較佳的三腳架。因為要接觸相機,機身稍微的移動也會使光線移動。這個問題,我在當晚是無法解決的!

以下就是擴散效果的相片組合:

擴散
擴散

我還嘗試將以上各種的方法混合嘗試,再加上敏銳的觀察力,組成以下的照片:

抽象
抽象

我對線條的變化比較敏感,不知不覺間沿着這個方向拍攝,雖然這些相片看起來抽象一點,不過仍然是對今年聖誕節的一個記錄。

這裏記錄一些自己攝影時發現的經驗,我會繼續發掘不同的攝影經驗。各位高手若有新提議,請不要客氣,一起交流一下吧!

*  *  *  *  *  *  *  *  *  *
 
我將以下兩張動畫送給各位朋友,預祝大家聖誕快樂!
 
Merry Christmas
 
新年進步!
 
Merry Christmas

Sunday, November 21, 2010

星際大碰撞 (Cosmic Collision)


 周日家人前往尖沙咀正在減價的百貨公司購物。沒有買東西的需要,我選擇到香港太空館,最後還看了今期的天象電影《星際大碰撞》。

甫進太空館,原來正在慶祝成立三十週年,四處貼滿有關的宣傳。少時候對宇宙有一種莫名的好奇,經常翻閱的幾本圖冊跟宇宙和太空有關(現在還存放在書櫃的一角);當太空館進入自己的認知後,每逢有機會也會爭取到這裏,當然還包括看天象廳內播放的節目。

今次看的《星際大碰撞》介紹五個不同形式的碰撞,由極微細的質子碰撞到極巨大的星系碰撞,並解這些碰撞對我們的影響。以下列出這些碰撞產生出來的結果:

  1. 形成月球 ─ 地球形成初期曾經跟一個與火星質量差不多的小行星碰撞,初成的地球被撞峄至粉碎,不過科學家相信這次碰撞產生了地球的鐵內核,因此產生了現在地球的磁場。碰撞後大部份碎片受地球引力牽動而重組起來,餘下的卻成為另一個星體 ─ 月球。月球組成的過程相信在一個月內完成!
  2. 產生能量 ─ 太陽不斷進行質子(proton)的核聚變nuclear fusion),產生我們地球接收的光和熱,同時太陽的上層噴出時速達每秒八百公里的電漿,包含質子和電子,稱為太陽風solar wind)。
  3. 產生極光Aurora) ─ 地球受經常受太陽風吹襲,幸好地球的磁場包圍,令太陽風沿地球的電離層外圍溜走,以免我們受到強烈的太陽幅射影響。但地球磁場在兩極有缺口,部份的太陽風穿過磁場與大氣的上層氮份子碰撞,產生光子(photon),就是我們肉眼可以看到的極光。
  4. 生物滅絕 ─ 火星與木星之間有一小行星地帶,小行星有機會與太陽系的行星發生碰撞,即使碰撞的機會極微。地球曾經受小行星撞擊,著陸地點在現在的墨西哥灣附近,地球氣溫急劇改變,令當時稱霸世界的恐龍完全絕種。其實當時的小行星碰撞滅絕大約85%的物種,同時速成島類和哺乳類動物的演化,間接形成人類。科學家努力研究防止小行星碰撞地球,只要發射一個飛行器,徘徊在小行星附近,萬有引力就能將小行星改變些微的軌道,危機即可化解。
  5. 形成壯麗的銀河 ─ 星系間互相吸引,先將星系間的星塵碰撞,形成像飛舞銀河的情景,最終兩個星系結合,成為更大的星系。太陽系處身的銀河系,有機會與最近的仙女座星系發生這種碰撞。

看天象節目多年,每次當影片播至三分之一後,必定發現一些觀眾沉醉於夢鄉中,甚至鼾聲大作,這次也不例外。然而肯來太空館看天象電影節目的觀眾,除了一部份抱着好奇興奮的心態外,也不會傻至期望這些電影會有豐富的娛樂性吧!我相信最大的可能,是觀眾根本看不明白影片的內容,這是香港太空館最不足的地方。此片在美國的自然歷史博物館(American Museum of National History)首影,網站內附上不同的背景資料,清楚解釋影片牽涉的概念,使觀眾可以獲得更佳的觀賞經驗。我估計,若不是我有一點預科程度的物理知識,將有超過一半的概念沒法明白!部份原因或許這是香港理科教育的不足吧。

播放《星際大碰撞》前,還播放了香港太空館製作的《當季星空介紹》,主要介紹十月至十二月的星空,當中主力介紹「北極星」,此星的位置,隨觀賞者身處的緯度改變,在香港,北極星在地平線仰望22度的位置,在北京則在40度位置。雖然香港城市太光亮,看不到夜空,但在天象廳看星象儀模擬的星空,產生一種無我的狀態中,對我來說,這是一種默觀的狀態。

由「太陽和太陽風層探測器」拍攝的太陽合成照片,顯示了太陽的色球層以及日冕物質拋射現象,圖中最熱的部份近近乎白色,溫度較低的地方則為暗紅色。「太陽和太陽風層探測器」由美國太空總署和歐洲太空總署共同研製,專門用來研究太陽的變化和太陽風。Credit: SOHO (ESA & NASA)

畫家筆下的彗核─彗星的核心。彗核大小不一,直徑由100米至超過40公里不等,差幅甚大。彗核由石塊、塵埃、冰塊及固態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和氨組成。Credit: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美國太空穿梭機發現號在執行第十二次任務時於太空中拍攝到的南極光。Credit: NASA

畫家筆下恆星在星系邊沿發生的碰撞。Credit: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Saturday, November 20, 2010

歷史重現 ─ 看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後記

智慧的長河: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 River of Wisdom - Animated Version of the Riverside Scene of Qingming Festival

原來以為與這次展覽擦身而過。

我在觀賞看藝術品的時候,屬於喜歡原作的一群。二○○七年香港回歸十週年時,曾經到過香港藝術館看過張擇端的真跡*,及後買了兩本有關的書籍:三聯出版、趙廣超著《筆記清明上河圖》和商務出版《東京夢清明上河圖》,以為對這張存世超過九個世紀的古畫有不錯的認識。因此對於大陸所謂的「電子動態版」抱着觀望態度,再加上這次展覽在「偏遠」的亞洲博覽館,盤算是否值得為此花費車程,參觀原屬於世博中國館展品中的一小部部分,即使朋友主動提出給我兩張門票,當時沒有立刻答應。經過政府和傳媒努力地「放風」,六天內共售出六十萬張門票,不管是好奇還是湊熱鬧,我知道總有方法尋找門票。父母提出想看,我向上段提及的那位朋友要票(有點兒那過吧!),結果他給我兩張票,都是親友買票後沒有時間參觀的。一星期後,妺妹的朋友給了四張周末的門票,結果我、妹妹、弟弟夫婦成為觀眾。

我慶幸自己參觀了這次展覽。

特府拜多年「人流管理」的實戰經驗所賜,安排今次的展覽絕對稱職,從參觀時間、進場離場設計、交通、飲食、休息地方等也為觀眾設想週全。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香港觀眾非常願意配合這些安排,使整過參觀過程暢順而舒適。我非常欣賞主辦當局對觀眾的寬容,雖說場內明文不准使用閃光燈攝影,即使在場的觀眾使用了閃光燈,工作人員也沒有喝止,也沒有如夢囈般擾人的錄音提醒。觀眾反而自律地不在螢幕前近距離使用閃光燈,影響觀賞的過程。即使要拍攝人像,也如我們一樣,站在遠離人群背後的地方用閃光,減少對其他觀眾做成滋擾。這種寬容的氣氛,沒有如監獄執行規條,令我對這個展覽更添好感。單一明確的展品,配合足夠的參觀時間(一小時),觀眾可按不同部分,欣賞日夜交替(每段約四分鐘)的影像,足以對《清明上河圖》沒有認識的觀眾滿足好奇。主辦當局不斷透過傳媒宣傳此電子版作品的「重點」,使觀眾在一百二十米的畫面玩Treasure Hunt,如下圖示的「紅孩兒抱小豬」的一幕,觀賞過程更錦上添花。

今次展覽能喚起多少香港人對欣賞國畫的興趣是一個未知數。就如朋友所言,這個「電子版」的畫面就如多年前的網絡遊戲《巨商》般,沒有過人之處。不過對於一些沒有接觸網絡遊戲的群眾,電子版圖畫也有一定價值吧!我把今次的展品看成是一幅「再創作」(Re-creation),同時欣賞水晶石◎公司用心把現代的科技元素注入古畫中,吸引現代人重新留意這些曾經在中國出現的情景。除了留意古代的繁華外,我更期望更多人留意北宋時代,那種風流儒雅的價值觀,潤澤一下自己的思維,令生活充實美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當時能夠親眼欣賞張擇端仇英兩個《清明上河圖》的版本,我知道是難得的機會,以後才驚覺這機會更是千載難逢。當年展出後,有一段漫長的時間,這些畫作不能再作公開展覽,有說十年,甚至三十年。據聞二○○九年,澳門政府有意借出張擇端的版本展覽,向北京故宮博物院申請遭拒絕。


◎水晶石創作動能版《清明上河圖》的緣起和經過:

意料以外的塔門之旅



疊石今天原來計劃是到訪橋咀洲的地質公園部分。當到達西貢碼頭後,發現來往橋咀的「街渡」沒有定期的班次,詢問船家,價錢談不攏,等待了差不多一個小時仍然沒有足夠人數一起出發,唯有另行打算。

傍晚有事要辦,遊覽時間餘下不足五小時小時。我認為應在西貢區內找,避免再花車程時間,朋友決定到有固定渡輪班次直達的塔門。

弓背灣全景
重遊塔門,沒有計劃行程也不致茫無頭緒,天氣清爽,雲卻時薄時厚,令光線的變化很大,我盡力把這些變化記錄下來。遊人數量好像比以前多了,或許此島的知名度漸漸提高有關。一些露營的遊人行裝較多,其餘的穿輕便衣履,拿着形形色色相機拍照,證明塔門是一個輕鬆的郊遊地點。

塔門光影
塔門的光與影


塔門風光
塔門風物


回家整理想片,發現上次到塔門剛好在八年前(二○○二年十一月初)。塔門感覺變化不大,變化最大應是重修後的天后廟和塔門青年會,還有修築好的郊遊徑。若你打算感受香港的自然風光,又擔心體力,又或扶老攜幼的話,塔門是一個必然的選擇。

天后廟
天后廟

塔門青年會
塔門青年會

弓背灣
弓背灣

Saturday, November 13, 2010

破地獄與白菊花 (My Grandmother's Funeral)



日期:二○一○年十一月十三日
時間:下午三時正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

本劇的英文名字「My Grandmother's Funeral」,根據編劇兼演員黃詠詩道出,靈感取材她奶奶(粵語稱爸爸的母親為「嫲嫲」)過世的經歷。

人對死亡會產生兩種矛盾的感情 ─ 恐懼和思念。本劇就是圍繞這兩種感情發展出來。本劇大致分為三部份:

第一部份說明詩詩(黃詠詩的暱稱)與奶奶的關係並不親密,每年只在過年時見面拜年,同時解釋家族的龐大,據說有八十多個直系親屬!劇情推進下去,奶奶逝世前的兩年,前往拜年的親屬只剩下詩詩和她的妹妹,可見中國人家庭關係的脆弱,令我想到近來看的一本書《香港大老:何東》中讀過的一段:「當一家之主離世後,中國家庭便會出現分裂的情況,眾兄弟之間失去了團結的力量,家業分裂,兄弟四散,便成為唯一的選擇。」(頁三五七)。我認為,編劇藉着對家族的描寫,暗諷親友間,貌若親近,實卻疏離的關係,我看得有點戚戚然。

第二部份主要重組那次奶奶道教葬禮的過程。黃詠詩的叔叔是「打齋」師父,演出示範的葬禮儀式均為他指導。我當然不可能把整個過程記下來,回家再搜尋資料,看到一篇《道教喪禮淺析》的文章,簡單介紹了當中的道教科儀,包括七個程序:「開壇請聖」、「誦經禮懺」、「破地獄」、「遊十殿」、「過金銀橋」、「坐蓮花」及「交經送亡」。每個步驟背後藏有相對的意義。黃詠詩出盡渾身解數把過程演繹出來,甚至把整個「破地獄」的過程示範。黃詠詩活潑生動,加上聲線和動作穿插在演出當中,把這些嚴肅的儀式轉化為一種可以欣賞的「藝術」。我相信這部份是此劇的重點,心中隱隱感到這部份具有一些教育意義,我從中最少知道一些知識呢!

第三部份是詩詩對奶奶的回憶及抒發對死亡的見解。主要部份是黃詠詩清唱陳奕迅《月球上的人》,她只用一個簡單的揚聲器唱出來,靜悄悄的演出,我認為這才是編劇最重視的部份。

若這劇將來有機會重演而我又知道的話,我會邀請爸媽一起看。當大家能夠坦誠地多說一些有關死亡的事情,恐懼的感覺必可減少。當大家還活着的時候,就必須珍惜所有的時間。

黃詠詩是一位觀察力強的編劇,她把中國人極忌諱的死亡搬上舞台,這是一種劇場的藍海策略(Blue Ocean Strategy),開拓了一種新意念,提供更多元化的劇目,吸引更多觀眾入場。

同時黃詠詩也是一位反應快,腦筋靈活的演員,她憑此劇目奪取二○○八年「最佳劇台劇獎」的「最佳女演員」,足以證明她的實力不容忽視:



打開場刊,得知黃詠詩將會到香港演藝學院攻讀編劇碩士學位,她這次演出,原來就是籌措學費而來的,可見香港舞台工作者經濟如何拮据。請各位多多支持香港的藝術發展吧!

Sunday, October 24, 2010

命運建築師之遠大前程 (Grand Expectation)



日期:二○一○年十月二十四日
時間:下午七時半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主辦:非常林奕華

我從來不會主動打聽話劇(還有其他藝文資訊)的消息,全靠朋友提供及購票,才有機會看到很多精彩的演出。

第一次接觸林奕華就是多年前「進念‧二十面體」,真的被嚇怕了,以後對林的劇場抱着一定的戒心。後來看過林奕華當編劇(或導演?)的「東宮西宮」系列,仍然擺脫不了對林的懷疑。二○○八年,朋友提出看林導演的《華麗上班族之生活與生存》,我還記着我是一口拒絕的,我怕花時間看了一些自己搞不懂的東西,或許我不想成為愚蠢的一份子吧!直至看過今次《命運建築師之遠大前程》後,我後悔當初那麼迅速拒絕朋友的邀請。

看到這次演出,也是無意間發生的。

緣於一個電視訪問,受訪嘉賓是林奕華和本劇的演員楊祐寧,為了增加爆光,以收宣傳本劇之效。我家兩老看過訪問,媽說很少看話劇,爸似乎贊同媽的看法,但我說門票早已售罄,話題就此打住。朋友在面書上貼出多條本劇相關的連結,談論起來,他知道我有興趣,立即告知本劇加開十月二十四日晚上的場次。結果順利訂了三張門票,同時也修正了我對林奕華的觀感。

劇本藉「房子」和相關人物之間產生出來關係,帶出「甚麼是幸福?」的主題。今年,香港城中熱話「房子」的種種,本劇正好切中要害。而本劇是香港特府委托林奕華創作,於今年上海世博首演,更是一個大大的反諷。城市真的讓生活更美好嗎?我去過世博,依然對這抱着非常疑問。

本劇大約演出三小時,上半場節奏明快,輕鬆引入主題,不經意到中場休息。不知道是否耐性有限,每次看張艾嘉的劇本,不論是電影還是話劇,半場後總會奄奄思睡。本劇不例外,下半場過多描述寶貝(李心潔飾)的心境,只徘徊於同一問題(追尋幸福)而沒有更深入的探討,令節奏變慢。若能把下半場縮減半小時,或花更多篇幅闡述寶貝和摩西(楊祐寧飾)和小鬼(王耀慶飾)的關係,不致使劇本上下半場差別太大,話劇將會更加耀目。

三位主要演員努力演出。王耀慶最能夠揣摩角色的特點,把小鬼的滑頭和失落發揮得好,表現最自然;李心潔演的寶貝最複雜,變化最大,他表現中規中矩,最大的問題就如《情書》的魏綺珊一樣,運用過多的動作/聲線等外在特徵,務求塑造角色的性格。我相信當一個人完全投入角色的時候,不用太多的思考,就能把他人演好,期待李心潔以後有更自然的演出;楊祐寧初試啼聲,幸好摩西這角色木納,能掩飾楊的拘謹。全劇最到位的演出,就是飾演朱亞銘(摩西的司機/管家)的朱宏章,他穿梭三位主角之間,引起和總結對話,朱亞銘令舞台不流於單調,是一個牽引全劇推進的重要位置。朱老師(謝幕時台前各人對朱宏章的尊稱)很有自信,舉重若輕,演出精彩而不會喧賓奪主,這種造詣需要苦心經營,可惜他將不能演出本劇以後的演出,是一個很大的損失。

林奕華選角非常聰明,主角必是俊男美女,舞台必簡潔明亮,保證了舞台的悅目,配合一個充滿實力的演員組和幕後班底,張艾嘉的細膩筆觸,加上他自己的敏感和強烈的風格,成就了本劇的成功。《命》一洗我對林奕華虛無飄渺的感覺,很實在,給我一個重新反省幸福的意義。我會留意林奕華將來的劇目。

Saturday, October 23, 2010

情書 (Love Letters)



日期:二○一○年十月二十三日
時間:下午八時半
地點:上環文娛中心
劇團:糊塗戲班

《情書》的內容,在「戲橋」中用兩小段文字即可記述,現摘錄如下:

一段由童年開始的愛情故事。數十年來兩個人分隔異地,各有際遇,兩人透過書信訴說彼此的憧憬、夢想、希望及憂傷。

究竟信紙拉近他們之間的距離,維繫愛情?還是信來信往之間,蕩失了自己,蕩失了愛情,將兩人愈扯愈遠?

另外在網上找來首演時的評論,補充更多:

一男一女,各佔台的一方,細細讀出幾十年兩人來往的信件。兩位演員在整個演出,沒有眼神接觸,沒有對手戲,卻令全院觀眾全神貫注兩人的發展,觀眾無不感到動容,感動落淚。這個劇本究竟魔力何在?

就如以上字所載,章信南和程小曼在差不多兩小時的過程中,分站在台的兩邊,只運用對白穿梭交流。這種舞台的安排,把書信溝通的特質演繹得很貼切。文字溝通,方便人類把自己的情感記錄下來,但缺乏第一身接觸的經驗,總帶着一些缺失。章信南和程小曼,他們多年的往來大部份時間依靠書信,見面時間很少,就算他們的語文能力如何高超,寫出來的文字如何真實,也不能逃離文字的「虛」。我想他們之間,僅憑一些短暫的見面交往時間,加上自己大量想像力,產生出對方的印象,他們談戀愛是命中注定的失敗。正如女主角在戲中兩次道出他們的關係(大意說):「如果沒有那些長久的書信來往,我能夠把你(男主角)視為普通男孩子交往」。他們被自己的性格限制,同時被自己想像出來的「對方」限制着;直至結束,男主角的懺悔,才可突破雙方關係,惜為時已晚。

劇本完整,我完全投入在他們演繹不斷的情書,但下半場有些意思略嫌重覆,我沒有看過原著劇本,我想可以在翻譯時用中文的變化來處理這些場口。我的座位較接近陳文剛的那一邊,可以感受章信南的堅定表情下的微妙變化。我第一次看魏綺珊做戲,她很戮力,在上半段演繹時有點過火,後來當程小曼得病後,她演得流暢得多。不可不提就是舞台後作即場伴奏的鋼琴手張貝琳,現場伴奏比錄音,更令我專注投入看故事,感受男女主角的感情變化。

雖然寫/收情書(或書信)是一種極浪漫的事情,不過《情書》調子沉重,熱戀中的朋友要做好心理準備才好進場啊!

自上次看過《獨坐婚姻介紹所》後,再加上今次的《情書》,提高了對糊塗戲班的興趣,相信日後遇到喜歡的啟事,我會繼續入場當觀眾。

Saturday, June 5, 2010

荷塘晨曦 ─ 城門谷公園遊記

城門谷公園從一個經常留連的網誌得知,城門谷公園內的荷花正盛放着,我沒有拍攝過荷花,決定找一個日子到那裏拍。

又在另一個攝影論壇知道晨光熹微是拍攝荷花的最佳時間,原來陽光照射令荷花的顏色變淡,而熱力使荷花短暫缺水,花朵會合起來,沒有那般燦爛。最終決定,上周末和朋友到城門谷公園拍荷花。
荷花的美
我不熟悉清晨的交通安排,到達城門谷已經六時四十五分。這是我第一次踏足此地。城門谷公園就如其名,確實位於山谷之中,所有設施依山而建,旁為石圍角邨和象山邨。荷花位處近游泳池的兩個水池中。朋友早到,我沿路尋找,發現不少「拍友」捧着大大小小的攝影器材向着相同方向走,我沒頭沒腦的跟着,不一會找到朋友的影蹤了。

人山人海
雖然預計人數眾多,但實際遇見所有觀賞到荷花的位置均站滿一列帶備巨型裝備的拍友,心頭還是冒起一陣震撼。我帶備一部長焦距的數碼相機,遊走於錯落有致的高低三腳架陣,再加上仰俯跪扭等動作,努力把荷花的姿態記錄下來。拍攝期間,一邊留意別人的對話,偶爾看一下別人運用「強勁」器材拍下來的相片,可說是大開眼界,獲益良多!我把這個觀察人的活動成為拍攝其中一種學習。

第一次拍荷花,過程中留意着荷花的轉變:含苞待放、花朵盛開、枯萎凋零、蓮蓬成熟,每一狀態蘊含各自的美態,象徵生命每一階段的意義。我希望把這個生命的美留下來,給自己作一個鼓勵和支持。

荷花十二美態
荷花十二美態

同時,希望你欣賞!

葉的美態
荷葉的美

Monday, March 22, 2010

二○一○春季台灣大旅行第二天 ─ 埔里、清境

住:清境峰情人文民宿(NT$4000/六人房)
行:台中→埔里鎮→仁愛鄉→清境
吃:埔里振松記米粉午餐、民宿提供晚飯

今天正式踏入台灣鄉郊地區。

瑞君商旅外望,可見台中火車站,沿復興路走下去,可到一個偌大的商場,不過時間不足,我們只能逛當中的家樂福,購買一些零食及瓶裝水。

瑞君商旅沒有餐廰,早餐是由房務員送到房間,當中包括每人一份三文治及一包紙包飲品。正因昨晚在逢甲夜市吃得太飽,這個份量剛足夠。

早上九時半離開酒店,預算最多一小時到達埔里。事情當然不能盡如人意,我們起初並不熟習GPS(全球衞星定位系統)指示,加上我對台灣的地方名稱沒有大概的認識,弄得多次錯過公路的進出口。同時,當兩條並行的高速架空道路和普通道路一起出現的時候,我們並不能分清GPS指示該走那一條路,幸好昨晚在書店買了一本當地編寫的旅遊書,我按書中的地圖搜尋,花了不少時間才能由國道3號轉至國道6號到達埔里,結果用了差不多兩個小時。這個經驗令我明白GPS的限制,必須努力一點研究路程。結果以後的旅程沒有再出現相同的狀況。

埔里鎮屬南投縣,是到清境和日月潭的中途站。離開公路看到這個酒甕,代表酒廠在不遠處。看到這片花海,忍不往下車瘋狂的拍照,見證春季的來臨。

中午到達埔里,我們立即參觀這裏最著名的「埔里酒廠」。酒廠可以參觀的地方,除了介紹酒廠的「酒文化館」外,還有一個專賣小吃的地方,特色的食品包牯帶有酒味的香腸和用酒糟做的冰棒,我卻沒有嘗試過。

埔里酒廠的外牆裝飾。

埔里酒廠的代表「紹興精靈」。台北開始注重產品設計的風氣,似乎還未到達台中外的地方,精靈上的裝飾,令我想起一串葡萄或一盒藍莓。

左邊的酒廠生產的紹興酒代表作之一「狀元紅」,印象中只喝過一兩次紹興酒,伴隨大閘蟹一起吃,沒有甚麼特別的喜好。右邊是酒廠的收藏之一,放在一處不起眼的位置。瓶上的圖像應是蔣經國前總統吧?

07

埔里酒廠介紹出產的佳釀外,也介紹了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發生的地震,對埔里酒廠的破壞,下面展示爆炸後餘下的酒甕,見證當時的破壞是多麼的厲害。

這是由舊酒甕組合成的通道,模擬當時酒甕存放的方法,這是酒廠中拍照的熱點。

這些是展覽最後展示的酒瓶裝飾,我喜歡這些光線和顏色的組合。

10

說實我們對酒沒有多大興趣,加上飢腸轆轆,我們決定走到酒廠對面的「振松記米粉」吃午飯。據說米粉是此店人手製作,我們認同食物味道好,價格非常合理。我絕對相信這些食物比酒廠內吃的東西好得多。

振松記米粉旁的楓康超市,埔里酒廠在對面。我們吃冰棒外,也是我們出發前的休息補給站。

在超市發現不同味道的奶,這是雞蛋味。在旅程的初期,我不會亂吃,以免弄壞腸胃,寧願花時間遊覽也不要留在廁所吧!

繼續旅程,路經「台灣地理中心碑」。我們以為這只是一塊碑而沒有甚麼特別之處,結果只草率地逛了一圈就離開了。回來再搜尋此地的資料,發現我們看到的只是部份,還有一部份在小山丘的頂部。或許這就是為自己再踏此地的藉口吧。

這是舊的台灣地理中心碑,又名山清水秀碑,這是一九七九年重修後的樣子。一九五三年,台灣政府重新量度台灣地理中心,新的中心位置正在虎頭山頂,即此碑後的樓梯的盡頭。可惜,當時我並不知道,現在唯有想像吧。

到達清境前必經的仁愛鄉,所有商店就在道路兩旁。我們回程時一度打算在這裏找吃,無功而還後才回到埔里,這是下一天發生的事情了。

從我們從到達開始,已經得悉台灣正受蒙古地帶吹來的沙塵暴侵襲。清境位處海拔一千七百多米的山區,應是視野清晰,空氣清新的地方,但從相片中看到的,微塵佈滿山頭,我們的車子行駛兩天,已經蓋了一層薄薄的灰塵,以後將會有更多相片見證這些驚人的「人禍」。

我們出發前尋找了一些民宿的資料,到達清境後四周察看各民宿的環境,才決定留宿的地方。這是清境拍的第一朵小花,果然是地靈人傑的地方,普通的東西看來也是特別的美!

下面是我們其中一所曾經查詢的民宿,單看外型,絕對能想像這是民宿中的「六星」級別,好像雙人房一晚索價港幣二千多元。

這個價位最少令我咋舌,最後我們還是決定回看準了的那一家 ─ 「清境峰情」。民宿提供下午茶及晚餐,。我很喜歡車位就在我們的屋子旁,非常方便,而且花圃的花朵很美,這是下一天早上才發現的事情。

六人房的佈局,共有三張雙人床,兩張在鏡頭後,另一張在門旁。從晚飯時候得知,這晚只租出我們的房間和樓上另一間雙人房,整晚就在寧靜的氣氛下度過,香港是沒有可能呢。

清境國民賓館旁的便利店,門外標示我正身在海拔一千七百四十三米,山區天氣變化大,當時下著微雨,氣溫大約只有攝氏十多度,冷風輕輕吹來,是旅程中最寒冷的天氣。身處高海拔,氣壓較少,引致包裝發得脹脹的。這是西藏後再次經驗的事情。

據說清境這間連鎖咖啡店是全亞洲海拔最高的分店,咖啡就如一貫的味道,在寒冷的天氣,能夠喝一杯熱騰騰的咖啡,感覺還是不錯的。因為我們每晚才決定下一天的住宿,而我們民宿的無線網絡非常弱,最後我們決定移師至咖啡店上網。

感謝店員的幫忙,我們可以運用商場用的免費無線網絡而不須進入咖啡店收費的網絡。我還是喜歡當地人熱情及細心的幫忙。

我們尋找並確認下一晚日月潭旅館的資料後。九時多回到民宿,結束今天的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