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境簽證(Immigration Visa)制度有兩個主要作用:第一、阻攔一些不受政府歡迎的人物;第二、歛財。美國簽證是第一類的佼佼者;澳洲、蘇聯和非洲諸國的就是第二種的代表。柬埔寨簽證也屬於後者,但比起蘇聯的簽證費,價格還是比較合理。
「安太」旅行社可代辦柬埔寨的簽證,需時三個工作天,索價三百五十元。相比自行辦理簽證只收二百元,那個差額促使我們放棄交給旅行社代辦簽證。幸好辦理柬埔寨簽證的方法選擇頗多(相對其他國家):直接到柬埔寨領使館申請簽證、網上電子簽證(Cambodia e-Visa)和落地簽證(Landing Visa)。
我的首選必然是申請電子簽證,因為十年前申請美國簽證的不快經驗,使我以後避免跟領事館有任何轇轕,不用去看那些職員的嘴臉。不過,父母也必然地有自己的一套想法,他們擔心電子簽證無憑無據,入境時會有麻煩,提議親身到領使館申請,始終在護照貼上實實在在的簽證,可以給他們一份安全感。雖然父母的旅遊經驗尚算豐富,而且今次還是參加旅行團,應該沒有甚麼事情值得費心,但我總以為他們為了今次柬埔寨之旅,常常面露一點點擔心,我估計有以下原因:天氣酷熱、水土不服、治安差劣和體力不支(特別爬上吳哥不同高矮的塔樓)。為了增強他們的信心,決定陪他們一起到領事館拿簽證。
網上搜尋申請柬埔寨簽證所需的文件,以免因欠缺資料而敗北,再確認領事館的地址,一切準備就緒,就和爸媽一同出發。不同的留言板指出柬埔寨領事館的職員態度友善,十分樂意幫忙解決問題,我半信半疑,腦內泛起美國領事館那些職員的無禮。原來網上資料有誤,幸好他們只搬到不同的樓層,柬埔寨領事館的地址應為星光行18樓1819室。進門後看到一位中年的男士,我們表明來意後,他面露微笑,熟練地提出需要繳交的資料,理所當然的我們遺漏了護照的副本,職員說領事館有影印服務,每張收費兩元,留言板所言非虛,服務態度很貼心呢!我拿起一份申請簽證的表格,職員立即示意將表格拿給他,隨即用筆刪除表格上大部份的欄目,他說:「你只要填寫有關護照的資料就可以。」,當時我正惆悵為甚麼要填那麼一大堆的資料,他的行動的確減少我的麻煩。迅速地替爸媽和自己填完表格,每人繳交一張相片和付二百元加二元影印費,共六百零六元,職員着我們可以先坐下來等候。
等候簽證期間,跟這位職員談了幾句,他說今年拿簽證的人數銳減,沒有幾個旅行團可以成行,市場確實變差。當我們稱讚申請簽證非常簡便,他笑說:「我們國家太窮,依靠旅客帶動經濟,旅客是客人,不能令過程太過麻煩。」老實得無話可說。
窺看領事館的面積偌大,內部陳設簡單。接待處的地方不足一百平方呎,在入口的牆上掛上柬國的國徽和國旗,牆旁放置幾張椅子讓人等候拿簽證,周圍擺放了幾個櫃子,放着兩本有關吳哥窟的畫冊和過期的柬國雜誌外,並沒有別的東西。不到十五分鐘,職員把貼上簽證的護照交回我們手中,確認簽證的姓名和護照編號正確後就離開領事館,花了不足半小時,過程流暢,整體感覺良好。如果你打算到柬埔寨旅遊,到領事館拿簽證絕對是一個好選擇。
兩天後再到領事館為妹妹和她的同事辦理簽證,因為填妥表格,只要十多分鐘就完成了整個過程,雖然那份歛財的感覺非常強烈,但作為旅客還是很便利。
表弟沒有時間到領事館申請,唯有到網上拿電子簽證,也因此入境時真的遇上了麻煩,遲些再談。
Friday, March 20, 2009
Thursday, March 19, 2009
花展的日與夜
零九年三月十八日,原來相約朋友早上看《禮儀師的奏嗚曲》,下午到維園看香港花展。不過當天午飯時間要到金鐘參加旅行團的茶會,而我估計茶會對釋除父母對柬埔寨的疑慮有幫助,唯有取消看電影,茶會後與媽媽直接到花展與爸爸和朋友集合。
上次到香港花展已經是幾年前的事。初期香港花展規模比現在少得多,人群也沒有現在那麼簇擁,倒可以留一點空間給自己慢慢欣賞和拍攝花兒的美。現在花展知名度大幅提高,參觀人數每年遞增,主辦當局隨之把花展視作一年一度的盛事,投入更多資源,擴大展覽範圍。可惜,正如香港書展的困局一樣,主辦者只重視參觀人數多寡,而沒有認真提高展覽的內容和質素。
結果幾年以後,展覽的模式開始固定下來,主辦者除了每年更換主題花外,不論是場地設計,還是參展單位的名單,已經沒有轉變。或許主辦者已經很滿意花展的成果,不過我認為缺乏改變肇於主辦者的不思進取,最少我還是看不出香港花展的定位究竟是甚麼?希望花展令參觀者認識多點植物的知識?那麼香港動植物公園、香港公園、九龍公園、甚至海洋公園和全港的郊野公園比香港花展更具教育功能。在春天時份提供一個休閒的場所?花展的人流實在太多,感覺如在逛花市,大部份人攜帶着相機拍照(包括我),更多的人聯群結隊,放聲談笑,完全投入自己的境界內,忽視花展試圖帶出的訊息。花展剩下來只有熱鬧的軀殼,沒有實際的功能。
因此我對花展的新鮮感漸漸減退,直到今年的主題花-秋英,使我重新提起興趣。
我不是特別喜歡植物,對花名更加記不穩,我只把花朵視為自然界的藝術品,遇見喜愛的會用相機記錄下來。我喜歡秋英的形態,以前直覺地稱這些為單瓣菊花,到了花展會場,我才知道這些花朵叫秋英,又名波斯菊,英文常用名(Common name)叫Cosmos。這可能是我今年花展中唯一獲得的知識。
至於花展的事物,正如前面所述,沒有多大轉變。我轉為留意花展與參觀者之間的關係,拍了幾張有關的相片。同行朋友提出一個有趣的現象,花展中所看到的相機,由數年前以數碼「傻瓜」機為主流,轉為現在的數碼單鏡反光機(DSLR),好像我們這些拿半傻瓜(Prosumer)相機的真是少之又少。當中產生了另一種弔詭的現象,有機會值得再談。
今屆花展一個嶄新的發現,就是夜裏看花的經驗。由於今年下午二時多進場,轉眼間到了傍晚時間。這個時候光線變化很快,而改變幅度也大,昏黃的顏色使日間看來平平無奇的事物添上了一份神秘的艷麗。入夜後,會場的燈光產生出另外一種陽光沒有的冷浚,加上植物晚間自然呈現的休息姿態,人工的燈光與自然界配合,帶來久違了的新鮮感。加上入夜後人潮漸散,回復一種適當的空間去感受身旁的花朵,這才是春天應有的休閒,才是一個將花視為藝術品的空間!
下次再有機會走進花展,我會選擇晚上。
上次到香港花展已經是幾年前的事。初期香港花展規模比現在少得多,人群也沒有現在那麼簇擁,倒可以留一點空間給自己慢慢欣賞和拍攝花兒的美。現在花展知名度大幅提高,參觀人數每年遞增,主辦當局隨之把花展視作一年一度的盛事,投入更多資源,擴大展覽範圍。可惜,正如香港書展的困局一樣,主辦者只重視參觀人數多寡,而沒有認真提高展覽的內容和質素。
結果幾年以後,展覽的模式開始固定下來,主辦者除了每年更換主題花外,不論是場地設計,還是參展單位的名單,已經沒有轉變。或許主辦者已經很滿意花展的成果,不過我認為缺乏改變肇於主辦者的不思進取,最少我還是看不出香港花展的定位究竟是甚麼?希望花展令參觀者認識多點植物的知識?那麼香港動植物公園、香港公園、九龍公園、甚至海洋公園和全港的郊野公園比香港花展更具教育功能。在春天時份提供一個休閒的場所?花展的人流實在太多,感覺如在逛花市,大部份人攜帶着相機拍照(包括我),更多的人聯群結隊,放聲談笑,完全投入自己的境界內,忽視花展試圖帶出的訊息。花展剩下來只有熱鬧的軀殼,沒有實際的功能。
因此我對花展的新鮮感漸漸減退,直到今年的主題花-秋英,使我重新提起興趣。
我不是特別喜歡植物,對花名更加記不穩,我只把花朵視為自然界的藝術品,遇見喜愛的會用相機記錄下來。我喜歡秋英的形態,以前直覺地稱這些為單瓣菊花,到了花展會場,我才知道這些花朵叫秋英,又名波斯菊,英文常用名(Common name)叫Cosmos。這可能是我今年花展中唯一獲得的知識。
至於花展的事物,正如前面所述,沒有多大轉變。我轉為留意花展與參觀者之間的關係,拍了幾張有關的相片。同行朋友提出一個有趣的現象,花展中所看到的相機,由數年前以數碼「傻瓜」機為主流,轉為現在的數碼單鏡反光機(DSLR),好像我們這些拿半傻瓜(Prosumer)相機的真是少之又少。當中產生了另一種弔詭的現象,有機會值得再談。
今屆花展一個嶄新的發現,就是夜裏看花的經驗。由於今年下午二時多進場,轉眼間到了傍晚時間。這個時候光線變化很快,而改變幅度也大,昏黃的顏色使日間看來平平無奇的事物添上了一份神秘的艷麗。入夜後,會場的燈光產生出另外一種陽光沒有的冷浚,加上植物晚間自然呈現的休息姿態,人工的燈光與自然界配合,帶來久違了的新鮮感。加上入夜後人潮漸散,回復一種適當的空間去感受身旁的花朵,這才是春天應有的休閒,才是一個將花視為藝術品的空間!
下次再有機會走進花展,我會選擇晚上。
Wednesday, March 18, 2009
柬埔寨(前一):旅行社與旅行團
二零零八年底計劃三月與父母出外旅行,這是我們家自一九九九年以後的每年的「指定」項目,不過當時還沒有確實的時間和地點。直到農曆新年前後,確定三月第四個星期出發,妹妹提議到柬埔寨,因為爸媽想去看看聞名遐邇的吳哥窟。雖然我和妹妹曾在零三年的沙士瘟疫後到過這裏,但趁父母身體還能應付的時候到這些較辛苦的旅程,也不會計較。
剛巧美國的表弟三月份隨他的父母回港辦理身份證,預算只留港數天,再到日本神戶找他的朋友。當表弟知道我們計劃到吳哥窟,立即打消原來的計劃,遷就假期後可以和我們一起出發。後來妹妹也相約了她的一位同事同行,加上爸爸、媽媽、妹妹和我,這個六人的組合就此形成。
很多人直覺地認為與父母旅行,最好的選擇必定是旅行團,其實我不太同意。當然旅行社安排所有衣食住行的細節,能夠減少預備旅程的時間,而且避免大部份出錯的機會,可惜旅行團必須顧及不同人士的需要和利益,有些安排未必能完全符合父母(包括我自己)的心意。若選擇旅行團最掃興的活動,不計那些半推半就的「自費」節目,必屬那些團體購物/推銷活動。由於長輩那份不好意思直接拒絕別人的性格,父母初期參加旅行團就因此買了很多並不價廉,又不物美的貨品;後來習慣了,他們較自然地婉拒購物,但當旅行團中所有人抱着「你不動、我不動」的態度,而商家利用眼光逼視大家的時候,他們仍感渾身不自在。就算成功克服旅行團購物的心魔,等待別人完成購物的感覺一點也不好受。有一次,我們不斷等待,直至再出發,足足花了差不多兩小時,這些時間就是白白浪費掉,媽媽有感而發:「倒不如花時間多參觀地方吧!」
如此,經過一些舖排和準備,零七年十月,我們決定「自由行」到東京、日光和鬼怒川溫泉。按喜好安排節目,不疾不徐,行得累了有足夠時間坐下來休息,又可以轉時更改行程,適合父母的狀況,反而從旅程中的得著得更多。當然這種與父母旅行的方式,只限一些治安良好,交通方便的地方。柬埔寨絕對不能滿足這些條件,加上父母不太能忍受酷熱的天氣,所以我們今次還是決定參加旅行團。
二月中旬,開始找旅行團的資料,基本上所有旅行社的行程和價錢也差不多,我們重點落在出發日期。根據一向的經驗,我們還是沒有預早報名。直到三月第二星期,在「安太」旅行社遇見一位口齒伶俐,反應敏捷的職員,她告知三月二十五日的柬埔寨旅行團已經成行。再到其他旅行社查詢,我知道安太是唯一的機會,故吃了一頓下午茶後決定報名。安太比其他的旅行社優勝的地方,就是可全數使用信用卡付款,我還笑這次旅行給我們的中秋多添一盒月餅呢!
確定出發時間,以後就是為預備所有相關的資料了。首先就是解決柬埔寨的簽證問題。
剛巧美國的表弟三月份隨他的父母回港辦理身份證,預算只留港數天,再到日本神戶找他的朋友。當表弟知道我們計劃到吳哥窟,立即打消原來的計劃,遷就假期後可以和我們一起出發。後來妹妹也相約了她的一位同事同行,加上爸爸、媽媽、妹妹和我,這個六人的組合就此形成。
很多人直覺地認為與父母旅行,最好的選擇必定是旅行團,其實我不太同意。當然旅行社安排所有衣食住行的細節,能夠減少預備旅程的時間,而且避免大部份出錯的機會,可惜旅行團必須顧及不同人士的需要和利益,有些安排未必能完全符合父母(包括我自己)的心意。若選擇旅行團最掃興的活動,不計那些半推半就的「自費」節目,必屬那些團體購物/推銷活動。由於長輩那份不好意思直接拒絕別人的性格,父母初期參加旅行團就因此買了很多並不價廉,又不物美的貨品;後來習慣了,他們較自然地婉拒購物,但當旅行團中所有人抱着「你不動、我不動」的態度,而商家利用眼光逼視大家的時候,他們仍感渾身不自在。就算成功克服旅行團購物的心魔,等待別人完成購物的感覺一點也不好受。有一次,我們不斷等待,直至再出發,足足花了差不多兩小時,這些時間就是白白浪費掉,媽媽有感而發:「倒不如花時間多參觀地方吧!」
如此,經過一些舖排和準備,零七年十月,我們決定「自由行」到東京、日光和鬼怒川溫泉。按喜好安排節目,不疾不徐,行得累了有足夠時間坐下來休息,又可以轉時更改行程,適合父母的狀況,反而從旅程中的得著得更多。當然這種與父母旅行的方式,只限一些治安良好,交通方便的地方。柬埔寨絕對不能滿足這些條件,加上父母不太能忍受酷熱的天氣,所以我們今次還是決定參加旅行團。
二月中旬,開始找旅行團的資料,基本上所有旅行社的行程和價錢也差不多,我們重點落在出發日期。根據一向的經驗,我們還是沒有預早報名。直到三月第二星期,在「安太」旅行社遇見一位口齒伶俐,反應敏捷的職員,她告知三月二十五日的柬埔寨旅行團已經成行。再到其他旅行社查詢,我知道安太是唯一的機會,故吃了一頓下午茶後決定報名。安太比其他的旅行社優勝的地方,就是可全數使用信用卡付款,我還笑這次旅行給我們的中秋多添一盒月餅呢!
確定出發時間,以後就是為預備所有相關的資料了。首先就是解決柬埔寨的簽證問題。
Tuesday, March 17, 2009
嗜血橙
上周五(三月十三日)到了觀塘一間「偽日式」超級市場購買這些「血橙」。其實早一星期已經發現這新產品,原來打算買來嘗試,最後因購買其他物品而忘記了。花費十四元九角買了三個血橙,我有一份期待。
「血橙」是直譯英文Blood Orange ,台灣譯為較優雅的「櫻桃橙」(可惜除顏色外,與櫻桃沒有一點關係)。血橙和其他甜橙的分別,表面看來血橙的果皮較凹凸不平,內裏則是那份神秘的深紅色果肉。為甚麼果肉呈現出深紅色?就是一種植物常見的化學物質:花青素(Anthocyanin )。
花青素令植物產生不同深紅色、紫色甚至藍色。請不要受健康食品的廣告宣傳影響,以為花青素難得一見,在常見的「紫心」番薯,茄子的表皮,甚至秋天的紅葉也含大量的花青素。不過柑橘屬(Citrus)的植物通常不含有此物質,因此血橙成為鶴立雞群的品種。花青素是一種強力的抗氧化劑(antioxidant),可以減低自由基(free-radicals)的活動能力,而一些科學研究(Free-Radical Theory)認為自由基就是癌症和身體衰老的原因之一,由此推斷,攝取足夠的花青素花以減少以上病變的發生機會,也為血橙添加另一種的價值。我對這些營養學的研究常抱懷疑,只抱着簡單的「均衡飲食」的概念和「分散投資」的策略,以為可以減少食物可能帶來的問題。血橙的味道如何呢?繼續期待……
收拾好晚飯的餐具後,我快快拿出一個血橙和一個普通甜橙,比較兩者異同,結果如各位所看到的相片。切橙後看到血橙那種似曾相識的赤紅,是一種達到目標的痛快;把它們拿來嗅一嗅,血橙的味道沒有一般的強烈,那幽幽的氣味使腦細胞活躍地想像吃下的味道。兩個橙給我把玩一番後分給家人一同吃了:外婆的反應最有戲劇性,她以為血橙是變壞了橙,看到她匆匆拿了普通甜橙而放棄血橙,我着她嘗試。她吃了一口,往後就繼續吃了第二塊,她說味道不錯。媽媽喜歡接觸新食物,不過她說血橙和普通的沒有分別。爸爸和我一起切橙和拍照,他認為味道與普通甜橙有分別,而我就用了最「慢」的速度,用舌頭感受血橙的味道,可能是花青素的影響,當橙內的檸檬酸刺激過後,一份木莓(raspberry)的餘韻安溢地滲透出來,這是一種嶄新的體會,需要親身經驗才知道箇中滋味。
領會過血橙的味道,我在網上發掘有關的資料。血橙是一個統稱,包含若干種不同的品種,如Moro、Sanguinelli、Jaffa和Tarocco等等。我估計血橙是首次引入香港銷售,如今次買到的Moro品種,並沒有出現在香港新奇士的官方網頁內,而此產品去年已經在台灣發售。(可參考:台灣新奇士 /懶蟲的異想世界)再查看血橙的歷史,美國在大約十年前開始銷售這種產品,種植地主要在加州(California)、德薩斯州(Texas)和佛羅里達州(Florida)。不同產地按氣候種植不同的品種,陽光和氣溫直接影響果肉和果皮的顏色。繼續尋根究底,有記錄顯示,血橙首次在一八五零代於南歐出現,後經過西班牙和意大利的移民帶到美國。普通甜橙通常會榨取果汁,偶有入饌,但從來不是主流;血橙剛好相反,因血橙汁帶有一丁點的澀,不好喝,卻因橙肉的深紅使它幸運地成為頭盤和甜品常用的材料。細看不同網誌的食譜(按此),原來血橙是挺受歡迎的。
我不知道今次的血橙在那裏出產,我認為記着美味的感覺就可以了。曾經聽聞朋友利用剝橙皮的比喻,引出「一個問題可有無限的解決方法」這個概念,更帶出與人分享成果的重要性,我佩服朋友這個簡單而深邃的比喻。食物與生活息息相關,雖然飢餓偶然會帶來生活的煩惱,但跟食物打交道,總是能夠帶來愉快的情緒。我喜歡血橙,有機會一定再試。
「血橙」是直譯英文Blood Orange ,台灣譯為較優雅的「櫻桃橙」(可惜除顏色外,與櫻桃沒有一點關係)。血橙和其他甜橙的分別,表面看來血橙的果皮較凹凸不平,內裏則是那份神秘的深紅色果肉。為甚麼果肉呈現出深紅色?就是一種植物常見的化學物質:花青素(Anthocyanin )。
花青素令植物產生不同深紅色、紫色甚至藍色。請不要受健康食品的廣告宣傳影響,以為花青素難得一見,在常見的「紫心」番薯,茄子的表皮,甚至秋天的紅葉也含大量的花青素。不過柑橘屬(Citrus)的植物通常不含有此物質,因此血橙成為鶴立雞群的品種。花青素是一種強力的抗氧化劑(antioxidant),可以減低自由基(free-radicals)的活動能力,而一些科學研究(Free-Radical Theory)認為自由基就是癌症和身體衰老的原因之一,由此推斷,攝取足夠的花青素花以減少以上病變的發生機會,也為血橙添加另一種的價值。我對這些營養學的研究常抱懷疑,只抱着簡單的「均衡飲食」的概念和「分散投資」的策略,以為可以減少食物可能帶來的問題。血橙的味道如何呢?繼續期待……
收拾好晚飯的餐具後,我快快拿出一個血橙和一個普通甜橙,比較兩者異同,結果如各位所看到的相片。切橙後看到血橙那種似曾相識的赤紅,是一種達到目標的痛快;把它們拿來嗅一嗅,血橙的味道沒有一般的強烈,那幽幽的氣味使腦細胞活躍地想像吃下的味道。兩個橙給我把玩一番後分給家人一同吃了:外婆的反應最有戲劇性,她以為血橙是變壞了橙,看到她匆匆拿了普通甜橙而放棄血橙,我着她嘗試。她吃了一口,往後就繼續吃了第二塊,她說味道不錯。媽媽喜歡接觸新食物,不過她說血橙和普通的沒有分別。爸爸和我一起切橙和拍照,他認為味道與普通甜橙有分別,而我就用了最「慢」的速度,用舌頭感受血橙的味道,可能是花青素的影響,當橙內的檸檬酸刺激過後,一份木莓(raspberry)的餘韻安溢地滲透出來,這是一種嶄新的體會,需要親身經驗才知道箇中滋味。
領會過血橙的味道,我在網上發掘有關的資料。血橙是一個統稱,包含若干種不同的品種,如Moro、Sanguinelli、Jaffa和Tarocco等等。我估計血橙是首次引入香港銷售,如今次買到的Moro品種,並沒有出現在香港新奇士的官方網頁內,而此產品去年已經在台灣發售。(可參考:台灣新奇士 /懶蟲的異想世界)再查看血橙的歷史,美國在大約十年前開始銷售這種產品,種植地主要在加州(California)、德薩斯州(Texas)和佛羅里達州(Florida)。不同產地按氣候種植不同的品種,陽光和氣溫直接影響果肉和果皮的顏色。繼續尋根究底,有記錄顯示,血橙首次在一八五零代於南歐出現,後經過西班牙和意大利的移民帶到美國。普通甜橙通常會榨取果汁,偶有入饌,但從來不是主流;血橙剛好相反,因血橙汁帶有一丁點的澀,不好喝,卻因橙肉的深紅使它幸運地成為頭盤和甜品常用的材料。細看不同網誌的食譜(按此),原來血橙是挺受歡迎的。
我不知道今次的血橙在那裏出產,我認為記着美味的感覺就可以了。曾經聽聞朋友利用剝橙皮的比喻,引出「一個問題可有無限的解決方法」這個概念,更帶出與人分享成果的重要性,我佩服朋友這個簡單而深邃的比喻。食物與生活息息相關,雖然飢餓偶然會帶來生活的煩惱,但跟食物打交道,總是能夠帶來愉快的情緒。我喜歡血橙,有機會一定再試。
Saturday, March 7, 2009
王若琳《The Adult Storybook》演唱會
二零零九年三年六日晚上,到九龍灣Star Hall看了王若琳第一次香港演唱會。
今晚也是我首次在演唱會中目睹一位歌手對歌曲的喜好,完全影響演繹該歌曲的表現。
今晚以前,我沒有認真聆聽過王若琳的歌曲,只是偶爾在不同的場合斷斷續續聽過一些歌曲片段,知道她的聲線沉厚,歌曲多是爵士曲風。我把她歸類為「唱得不錯」的歌手,就如我的弟弟這個不太認真留意音樂的人,也對她有正面的評價,使我曾經多次打算到唱片店購買她的唱片。可惜這種購買慾並不堅定,也不強烈,所以每次都因別的唱片而忘記了王若琳。直到數月前,朋友告知王若琳將在香港舉行演唱會,我想像她會帶來自己較少接觸的爵士音樂,一口答應了。
數天前深夜聽着收音機,王若琳接受主持人訪問,立刻聳着耳朵留意,「驚聞」她原來並不喜歡唱爵士音樂,心情即時沉了下來。開場前,朋友補充王若琳選擇爵士的原因,全是聽從她父親(台灣著名製作人王治平)的意思。王若琳藉着父親「指點」,第一張唱片《Start from Here》在台灣銷量迅速達到二十萬張;在暗淡的香港唱片市場,也售出了三萬張,成為去年最暢銷歌手之一。那一刻,她的演唱會表現將會如何,我變得沒有甚麼期望。
結果在二小時十五分鐘的音樂會裏,她把所有唱片收錄的歌曲全部演唱了。演唱會運用「故事書」作主題,再運用「Love」、「Reality」等的概念貫穿歌曲。這個安排原意不錯,不過這晚王若琳的表現如神遊太虛,在歌曲之間的簡短說話中,經常重覆說:「我忘記了」和「I have to say something about this song, but ...anyway...」等等,令這個故事書主題效果不彰。當然她也有解釋自己患了感冒,演唱會前一天的練習後失聲,需要靠類固醇藥回復聲音。這點無可置疑,在一首需要高音氣聲的歌曲,她真的力不從心,甚至有失聲的情況發生。可是,除了這個生理原因,我下意識地認為她根本不喜歡這些歌曲,才會有如此的表現。
但王若琳沒有實力嗎?當然不是!演唱會的後半段,她連續唱出三首歌《玫瑰玫瑰我愛你》、《愛我的請舉手》和《Maybe Some Other Times》(這首我不肯定,請留言告知)的時候,她的表現跟前半段比較可說是判若兩人。她唱得投入,觀眾反應同樣是最熱烈,她強調這是最喜愛的部份(原文是My favorite part in the concert),她真心喜歡這些歌曲,也是全晚演繹得最好的部份。
因此,我有本文開始時候的結論。
香港的演唱會,特別在香港體育館舉行的,大部份有嚴謹的安排,包括演唱者的一言一行,印象中我沒有看過「即興」(improvise)演出,即使那些表面上看來是「特別的」場面,也是經過精心策劃的。參與演唱會製作的人視演唱會本身為一個工作,各單位必須完成他們手中的「工作清單」,他們會認為這就是「專業」。這種態度保證了演唱會的一切都是under control,歌者也不需要投入特別豐富的感情也有不錯的表現,不過觀眾也不可奢求演出會有甚麼驚喜。雖然王若琳這次香港的演唱會,宣傳強調她的個人風格,還是逃不掉這種呆板的製作模式,不過她本身就是一個有「性格」的歌手,在台下我感受到她那份自我的性格飄蕩着,在台上忘記一兩句要說的說話,Who cares?藝術家就是需要稜角分明的性格。
王若琳令我聯想到當年的王菲。那年王菲在演唱會中,半激動半無奈的說自己現在唱的歌不是自己喜歡的,我慶幸自己沒有作現場觀眾(我是後來看報導和影碟證實了)。直到現在,雖然王菲的唱片我差不多全買了,但我從來沒有看過王菲的演唱會,也不感可惜。王若琳若要在歌唱上有進步,她必須唱自己喜歡的歌,加上天賦的嗓子,我期望下一次王若琳專注投入演唱的音樂會。
今晚也是我首次在演唱會中目睹一位歌手對歌曲的喜好,完全影響演繹該歌曲的表現。
今晚以前,我沒有認真聆聽過王若琳的歌曲,只是偶爾在不同的場合斷斷續續聽過一些歌曲片段,知道她的聲線沉厚,歌曲多是爵士曲風。我把她歸類為「唱得不錯」的歌手,就如我的弟弟這個不太認真留意音樂的人,也對她有正面的評價,使我曾經多次打算到唱片店購買她的唱片。可惜這種購買慾並不堅定,也不強烈,所以每次都因別的唱片而忘記了王若琳。直到數月前,朋友告知王若琳將在香港舉行演唱會,我想像她會帶來自己較少接觸的爵士音樂,一口答應了。
數天前深夜聽着收音機,王若琳接受主持人訪問,立刻聳着耳朵留意,「驚聞」她原來並不喜歡唱爵士音樂,心情即時沉了下來。開場前,朋友補充王若琳選擇爵士的原因,全是聽從她父親(台灣著名製作人王治平)的意思。王若琳藉着父親「指點」,第一張唱片《Start from Here》在台灣銷量迅速達到二十萬張;在暗淡的香港唱片市場,也售出了三萬張,成為去年最暢銷歌手之一。那一刻,她的演唱會表現將會如何,我變得沒有甚麼期望。
結果在二小時十五分鐘的音樂會裏,她把所有唱片收錄的歌曲全部演唱了。演唱會運用「故事書」作主題,再運用「Love」、「Reality」等的概念貫穿歌曲。這個安排原意不錯,不過這晚王若琳的表現如神遊太虛,在歌曲之間的簡短說話中,經常重覆說:「我忘記了」和「I have to say something about this song, but ...anyway...」等等,令這個故事書主題效果不彰。當然她也有解釋自己患了感冒,演唱會前一天的練習後失聲,需要靠類固醇藥回復聲音。這點無可置疑,在一首需要高音氣聲的歌曲,她真的力不從心,甚至有失聲的情況發生。可是,除了這個生理原因,我下意識地認為她根本不喜歡這些歌曲,才會有如此的表現。
但王若琳沒有實力嗎?當然不是!演唱會的後半段,她連續唱出三首歌《玫瑰玫瑰我愛你》、《愛我的請舉手》和《Maybe Some Other Times》(這首我不肯定,請留言告知)的時候,她的表現跟前半段比較可說是判若兩人。她唱得投入,觀眾反應同樣是最熱烈,她強調這是最喜愛的部份(原文是My favorite part in the concert),她真心喜歡這些歌曲,也是全晚演繹得最好的部份。
因此,我有本文開始時候的結論。
香港的演唱會,特別在香港體育館舉行的,大部份有嚴謹的安排,包括演唱者的一言一行,印象中我沒有看過「即興」(improvise)演出,即使那些表面上看來是「特別的」場面,也是經過精心策劃的。參與演唱會製作的人視演唱會本身為一個工作,各單位必須完成他們手中的「工作清單」,他們會認為這就是「專業」。這種態度保證了演唱會的一切都是under control,歌者也不需要投入特別豐富的感情也有不錯的表現,不過觀眾也不可奢求演出會有甚麼驚喜。雖然王若琳這次香港的演唱會,宣傳強調她的個人風格,還是逃不掉這種呆板的製作模式,不過她本身就是一個有「性格」的歌手,在台下我感受到她那份自我的性格飄蕩着,在台上忘記一兩句要說的說話,Who cares?藝術家就是需要稜角分明的性格。
王若琳令我聯想到當年的王菲。那年王菲在演唱會中,半激動半無奈的說自己現在唱的歌不是自己喜歡的,我慶幸自己沒有作現場觀眾(我是後來看報導和影碟證實了)。直到現在,雖然王菲的唱片我差不多全買了,但我從來沒有看過王菲的演唱會,也不感可惜。王若琳若要在歌唱上有進步,她必須唱自己喜歡的歌,加上天賦的嗓子,我期望下一次王若琳專注投入演唱的音樂會。
Thursday, March 5, 2009
記驚蟄記
窗外刮起大風,天色深沉。一轉眼,雨聲淅瀝;冬意未盡,心中不禁悵然。春天下雨不是綿綿不斷的嗎?為甚麼像夏天的暴雨,驟然而至?
今天是己丑年的驚蟄。「蟄」指蟲獸冬眠的狀態,如何能把他們弄醒呢?只有雷聲才有如斯強大的能力吧!驚蟄就如大部份中國的傳統事物一般,充滿了一幅幅生動活潑的畫面,春意盎然,富有生命力。想像至此,更多的人物湧進意識中:端午的屈原、七夕的牛郎織女、中秋的嫦娥、重陽的桓景……
忽聞雷聲,驚醒了我的蟄。
翻查資料,原來驚蟄的春雷意味着農作物收成的好壞。有曰:「驚蟄聞雷,米麵如泥;驚蟄未蟄,人吃狗食。」,意指如驚蟄有雷聲,米麵多如泥土,象徵大有之年;相反地,則人要吃狗的糧食,表示饑饉之歲。當然,中國節氣是以黃河附近地域為依歸,香港位處南方,節氣時間總不能作準,何況,近年全球天氣大變,這些節氣會否如恐龍般成為歷史,還未可知。
年少時,我從來不會留意任何農曆日子,更不要說二十四節氣,那時我認為農曆是極度過時的東西,非常「老土」。家中長輩每次詢問日子,總以為我會回答農曆日子,我必報以無何奈何的樣子,心中嘀咕為甚麼還要保留這些看似毫無準則的曆法,一時有潤月,一時又是盲年,比西方的陽曆難掌握得多。其後接觸不同的歷史文化資料,知道了農曆曆法承傳了古代以農業為基礎的文化價值,是一種中國人的傳統。
雨還是沒完沒了,收音機傳出黃色暴雨訊號,應該是今年首次發出的。
雷聲加暴雨,看來今年將是大有之年。這是真的嗎?每天不停聽着經濟轉壞的消息,並不是甚麼好兆頭,究竟以後是甚麼光景?
我寄望明天天氣晴朗!
註:以上所有照片全是今天拍攝的!
今天是己丑年的驚蟄。「蟄」指蟲獸冬眠的狀態,如何能把他們弄醒呢?只有雷聲才有如斯強大的能力吧!驚蟄就如大部份中國的傳統事物一般,充滿了一幅幅生動活潑的畫面,春意盎然,富有生命力。想像至此,更多的人物湧進意識中:端午的屈原、七夕的牛郎織女、中秋的嫦娥、重陽的桓景……
忽聞雷聲,驚醒了我的蟄。
翻查資料,原來驚蟄的春雷意味着農作物收成的好壞。有曰:「驚蟄聞雷,米麵如泥;驚蟄未蟄,人吃狗食。」,意指如驚蟄有雷聲,米麵多如泥土,象徵大有之年;相反地,則人要吃狗的糧食,表示饑饉之歲。當然,中國節氣是以黃河附近地域為依歸,香港位處南方,節氣時間總不能作準,何況,近年全球天氣大變,這些節氣會否如恐龍般成為歷史,還未可知。
年少時,我從來不會留意任何農曆日子,更不要說二十四節氣,那時我認為農曆是極度過時的東西,非常「老土」。家中長輩每次詢問日子,總以為我會回答農曆日子,我必報以無何奈何的樣子,心中嘀咕為甚麼還要保留這些看似毫無準則的曆法,一時有潤月,一時又是盲年,比西方的陽曆難掌握得多。其後接觸不同的歷史文化資料,知道了農曆曆法承傳了古代以農業為基礎的文化價值,是一種中國人的傳統。
雨還是沒完沒了,收音機傳出黃色暴雨訊號,應該是今年首次發出的。
雷聲加暴雨,看來今年將是大有之年。這是真的嗎?每天不停聽着經濟轉壞的消息,並不是甚麼好兆頭,究竟以後是甚麼光景?
我寄望明天天氣晴朗!
註:以上所有照片全是今天拍攝的!
Subscribe to:
Posts (Atom)